分享

山东日照五莲山下房梁檩条全石头房子,奉祀着金瓶梅作者笑笑生

 海曲上人 2019-05-03

山东日照五莲山下房梁檩条全石头房子,奉祀着金瓶梅作者笑笑生

山东省五莲县的九仙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远在宋朝的时候,大文豪苏东坡登临之后,就发出“九仙今已压京东”的感慨。九仙山的东南麓有个丁家楼子村,村东北有一座丁公石祠,天下闻名。

丁公石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二月,系地方名人丁耀斗为颂扬其父丁惟宁的功德,以昭后世而兴建。石祠坐北朝南,全部用石料建成,由祠、坊、门组成。祠面阔3间,1门3窗,7檩2梁,重梁双柱,柱头雕昂,石板瓦雕花脊,龙形双鸱吻,长9.1米,宽5.13米,总建筑面积46.7平方米。门楣之上刻“柱史丁公祠”5字,祠内正堂北壁刻“羲黄上人”4字,两侧间北壁正中各嵌一石碑,两山墙之正中各嵌石碑3块,碑刻内容有《柱史丁公石祠记》、《九仙山丁宪副先生祠堂歌》、《游览诸公留题》等。原祠内沿墙一周有料石砌筑高l米、宽0.6米的2层高台,台上供奉丁氏世祖灵位。

这丁公石祠,整个建筑不用一草一木,一金一漆,全部用九仙山石凿制而成,匠心独具,表明主人让这石祠彪炳万世的决心,可谓苦心孤诣。明代的全石建筑固然少见,但这样的规模和工艺水平,单凭建筑本身很难让其天下闻名,石祠之所以名震寰宇,让无数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当成心中最宝贵的圣地去朝拜,却是因为石祠纪念的丁公也就是丁惟宁的缘故。

说起来很惭愧,作为一个五莲人,起初我并不知道九仙山下有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建筑,更不知道号称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竟然就是我的乡党丁惟宁所写。直到2003年的秋天,我国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老村来日照看海,很急切地想去看看丁公石祠,我这才知道丁公石祠的事情和丁惟宁遭陷贬官写《金瓶梅》的故事。

令我心灵震撼的是,一进丁公石祠,老村竟然不顾一切地跪倒,五体投地,一连磕了几个头。这让我感觉到老村心灵的纯粹和对文学的敬畏,看出他对写出《金瓶梅》这样不朽著作的前辈的敬仰和膜拜,也充分体现出《金瓶梅》在天下文人心中的地位。

翻开中国的文学史,长篇小说的出现是以《金瓶梅》开始的,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创作,《金瓶梅》从此让中国的长篇小说创作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引领长篇小说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并建立了无法撼动的文学霸主地位,从而在世界文学中大放异彩。中国的普通读者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这四部长篇小说好像是最好的作品,尤其其中的红楼梦的地位被放大到了无法仰视的程度,其实,在真正的小说作者和文学研究者那里,《金瓶梅》才是中国长篇小说的鼻祖,是长篇小说门派的开派祖师爷和第一掌门,它的艺术性、现实性、可读性至今无法超越,而且没有它的出现,也就没有《红楼梦》的高度,甚至能不能出现《红楼梦》都成为疑问。

我的孤陋寡闻,固然是不关心自己家乡文化的缘故,固然是因为家乡缺少这方面宣传的缘故,更重要的,却是《金瓶梅》出现后一直没有具体的作者,对于这部奇书的作者之争一直硝烟不断,《金瓶梅》的作者是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谜团之一。

在20世纪之前,盛行明代嘉靖年间学者王世贞作《金瓶梅》之说。1934年,吴晗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中,以极其严谨的考证,予以否定。时过半个世纪,朱星于1979年发表《〈金瓶梅〉的作者究竟是谁》等文和《金瓶梅考证》一书,列举十点理由重申了王世贞说,而后周钧韬承之并加以补充和发挥,进而发展为“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说”。此说后来也同样引发了众多的不同意见。

自朱星重申“王世贞说”之后,大大激发了金学界探寻《金瓶梅》作者的热情,各种推测之说相继出笼,举其要者有徐朔方、吴晓铃、赵景深、杜维沫、卜键以及日本日下翠等人提出的李开先说,张远芬、郑庆山等人提出的贾三近说,黄霖、郑闰、李燃青、吕钰及台湾魏子云、杜松柏等人提出的屠隆说,鲁歌、马征等人提出的王稚登说等,与王世贞说合之为“五大说”。除这“五大说”以外,还有近来才引起轰动的丁惟宁说。

那么,丁惟宁到底是不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呢?

就让我们一步步地走进尘封已久的历史,慢慢地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