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圆明园始建年代的探讨

 芸斋窗下 2019-05-03

张宝章

关于圆明园的始建年代问题,众多圆明园历史研究者及相关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疑问。圆明园究竟是始建于明代,还是建于清代?是在明代故园的基础上续建,还是在康熙年间新建?如果是建于清代,到底建于康熙哪个年头?  由于见不到清史档案中明确的文字记载,圆明园始建年代一直是一个谜。专家学者们根据各自掌握的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推断和论述,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真可谓“众说纷纭”。这些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不但表现在有关介绍和探讨的文章中,即使在园林论著、地方志书以至正式文件中,也存在很大分歧。我认为,不断发现和引用新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取得一个公认的正确的结论,很有必要。

  一、关于圆明园始建年代的几种说法  最普遍的说法是,圆明园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其根据就是乾隆年间编纂出版的《钦定日下旧闻考》。此书卷八十《国朝园囿·圆明园一》的编纂者按语写道:“圆明园为世宗宪皇帝藩邸赐园,康熙四十八年所建。”此书编纂时距康熙末年还不足半个世纪,虽然书中也偶有误记,但还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它提供的资料受到专家们的普遍重视。因而,认同此说的著述很多。如赵光华《京华园林寻踪》写道:“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在畅春园北建园,赐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为私人花园,题名‘圆明园’。” 

 张恩荫在1986年撰写的《圆明园简史》一文中,也持此说法:“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即公元1709年。”但他在稍后写成的《圆明园兴建史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做了一项重要的补充和修正,说:“《日下旧闻考》称圆明园康熙四十八年所建,犹为康熙赐额之岁,其实际始建时间还要早于这年。为了避免混乱,因此,圆明园的始建时间,当以《日下旧闻考》所载为准。” 

 出于同样考虑,笔者在主持编纂《北京市海淀区志》时,也沿用了这一说法:“(圆明园)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开始建园,作为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的赐园”。  

第二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此地原为明代故园,经清康熙四十八年修葺后,赐予皇四子胤禛。如周**在《圆明园的兴建及其造园艺术浅谈》一文中写道:“圆明园在畅春园的北面,早先是明代的一座私家园林。清初曾将北京西北郊的许多前明私园收归内务府奉宸院,再分赐给皇室成员和贵族官僚。圆明园就是康熙四十八年赐给皇四子胤禛的一座‘赐园’。”相似的论述很多。如魏开肇在《五园三山》一书中写道:“圆明园座落于海淀挂甲屯以北,南距畅春园里许。其地为明代皇亲国戚花园遗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开始修整旧园,赐予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命名圆明园。”在《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中,也采用了这种说法:“圆明园原为明代故园,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为皇四子胤禛(后雍正皇帝)的赐园。”其他如王威《圆明园》、刘厚生主编《爱新觉罗家族全书·家法礼仪》等书,也称“圆明园是明代所遗留下来的故园”,“圆明园为明代的旧园林”,康熙年间整修后,赐予胤禛。  

明代故园说,起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徐树钧的《圆明园词序》:“(圆明园)园地多明权珰别业。或传崇祯末,诸奄皆以珍宝窟宅于兹。”此文肯定圆明园地域内原有太监别业,但未提出证据,后边还以“或传”,给人以并未落实之感。 

 在清末和民国年间,也有不少著述沿袭此说。如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写道:“圆明园在海淀之北,少偏东,为明代侯废园。”程演生《圆明园考·序》说:“按圆明园之建筑,肇自明季。”等等。 

 除以上两种说法外,还有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康熙四十年等说法。侯仁之《圆明园》一文写道:“圆明园的始建时间大约在1700年(按即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常润华《圆明园兴衰始末》一书写道:“作为‘三山五园’之首的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另外还有清代初年、康熙四十年以后、康熙末年等笼统的说法,不一一列举。  


近两年来,张恩荫两次著书撰文,特别是发表在2005年第六期《圆明园研究》上的《略论圆明园的早期形象》一文中,认定:“圆明园始建不会晚于康熙四十六年”,“圆明园实际上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时已经初具规模,比《日下旧闻考》所说至少要早两年。”他根据《康熙实录》中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己未,皇四子多罗贝勒胤禛恭请上幸花园进宴”的记载,得出“圆明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也应从康熙四十六年即1707年算起”的结论。

 二、多罗贝勒胤禛赐园和皇子分府 

 多罗贝勒胤禛得到父皇康熙帝的赐园圆明园,与清代皇子分府制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了解皇子分府制度和胤禛及其兄弟们分府的情况,对康熙年间皇子赐园情况的认识,不无助益。  

皇子分府是清代一项重要的宫廷制度,关系到皇子的封爵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命运,因而为历代皇帝所重视。皇子出生以后,以凤子龙孙的特殊身份享受锦衣玉食的优越生活。到结婚、封爵、分府后,他们就要离开在皇宫居住的阿哥所,得到一处与其身份相称的宫外府邸,并享受规定的优厚的政治和物质待遇。 

 康熙朝的皇子,一般是到15岁时完婚,标志着长大成人,即应实行分府。赐予什么等级的府第,要根据各位皇子册封的爵位。康熙朝进行过两次皇子封爵,都是由宗人府请封,皇帝钦定其爵位。第一次是在康熙三十七年三月,玄烨第三次亲征噶尔丹胜利之后,他将所有随驾出征的皇子赐封爵位。封27岁的皇长子允禔为多罗直郡王,22岁的皇三子允祉为多罗诚郡王,21岁的皇四子胤禛、20岁的皇五子允祺、18岁的皇七子允佑和皇八子允禩,同封为多罗贝勒。第二次是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玄烨在复立允礽为皇太子的同时,晋封允祉、胤禛、允祺为(和硕)亲王,允佑为多罗郡王;封27岁的皇十子允礻我 为多罗郡王,27岁的皇九子允禟、25岁的皇十二子允祹、22岁的皇十四子允禵,同封为固山贝子。 

 皇子分府时的宅第,其来源有的是明代王公官员府第的改建,有的是降袭低级爵位的本朝王贝勒后代交回的旧府,有的是没收犯罪王公大臣的住宅,也有由工部按定制新建的。在第一次封爵后的康熙三十八年,皇家为已成年的诸皇子建宅分府,诸皇子从紫禁城内的兆祥所迁出宫外居住。多罗贝勒胤禛的府第在皇宫东北方向的太保街(后名雍和宫大街),是由一座明代内宫监的官房改建而成,人称“禛贝勒府”、“四爷府”,后称“雍亲王府”,胤禛即皇帝位后改为雍和宫。  

康熙帝其他皇子,都先后分府得到自己的府第。如允礽理亲王府在德胜门外郑家庄,即今昌平区平西府村;允祉诚郡王府在官园;允祺恒亲王府在东斜街;允佑淳亲王府在御河桥西岸;允禩廉亲王府在王府井;允禟贝子府在铁狮子胡同;允祹贝子府在东小街;允祥怡亲王府在煤炸胡同;允禑贝勒府在三转桥西;允礼果郡王府在草厂胡同;等等。

  自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帝每年都有一百多天居住在西郊,诸皇子也都随驾住进御园。皇太子允礽住在畅春园内西南部的无逸斋,后移居西花园,其他皇子也都集中住在西花园。《日下旧闻考》载:“西花园之前有荷池,沿池分四所,为皇子所居。”四所中南所有殿堂、房屋22楹,东所21楹,中所20楹,西所11楹,共有房屋74楹,其中有三楹二层小楼四座。 

 当住在皇宫大内中的皇子长大成人、封爵分府以后,住在西郊御园中的这些皇子,也要在适当时机,从御园西花园荷池四所迁出,移居到在畅春园周围新建的皇子赐园。如皇四子胤禛的赐园是圆明园,皇九子允禟的赐园是彩霞园。 

 康熙皇帝每年夏天大都到承德避暑山庄居住一段时间。在山庄周围也为随驾诸皇子建成一批赐园。如允祉在狮子沟建有花园,嫌房屋不够用,花费皇帝赏赐银两,新建97间大小房屋,成为一座宽敞的狮子沟别墅。胤禛的赐园是位于同一条山沟的狮子园。此园依山傍水,殿堂轩亭俱全,既有幽雅的书院,又有别致的草房。胤禛曾带领弘历、弘昼来此随住,并让两位同龄儿子在乐山书院读书学习。弘历后来曾在《题狮子园》诗中,回忆他在康熙五十五年六岁时在此园读书的情景:“龙邸狮园岁必游,祖恩宗训忆从头。六龄识字实初至,十一背书蒙厚庥。……”康熙帝对允祉和胤禛关怀备至,曾应二位皇子之请,先后十次到狮子沟别墅和七次到狮子园游览进宴。

  皇子允祺和允佑也在避暑山庄附近建有花园别墅。允祺曾四次随驾前往热河,在康熙五十一年获得赏赐白银五千两,在虹桥北粮市北山上,建造一座三进院落的宅园。隔一条小溪与山庄为邻,被人称为“五爷府”。允佑曾六次随驾到热河,他在山后南后二道街附近,修建宅园一处,人称“七爷府”、“郡王府”。允禄十一次随驾到热河,他在红庙山下有一座“庄王府”。府邸分东西二所,允禄住在东所。庄王府修建时间较晚。


从上述情况可知,皇子在御园周围获得一座赐园,与分府时在京城紫禁城周围获得一座钦赐府邸,具有相同的性质和功用。皇子赐园的规模与建制,也必须与其册封的爵位相一致,不会是一座普通的平民宅园,但也不能逾制僭越,这在清代规制中都有许多明确具体的规定。

  三、海淀皇子赐园与圆明园的始建年代  

康熙帝诏准胤禛等皇子的奏请,命在畅春园附近新建赐园的事,发生在康熙四十六年,即1707年。  

这年正月,十皇子允礻我  以上的皇子(皇太子允礽、皇长子允褆除外),“奏请于畅春园附近建房”。皇帝诏准了这一请求,降旨在“(畅春园)北面新建花园以东空地,赐予尔等建房”。后“若于此处盖建七人之房所,地方稍有窄小,故四阿哥(胤禛)、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礻我 )奏闻皇父后,于此建房了”。三阿哥(允祉)、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佑)等三人,则“奏请另觅地方建造”。允祉最后是在“银池碧水之东南,连着明珠之子揆方家买取一处空地”,房子画样经玄烨审阅之后,正式动工兴建。(上述引文见杨珍《康熙皇帝一家》) 

 以上情况说明,玄烨在康熙四十六年正月,诏准已成年的七位皇子,在畅春园北边的空地建造赐园。但因地方窄小,只够四位皇子建园。其建园范围大致是:南起畅春园北墙和挂甲屯以北;西至“新建花园以东”,我认为应是在自得园以东;后华家屯村外之空地。其中一座即是位于挂甲屯北的胤禛赐园圆明园。另一座是位于畅春园北墙外、挂甲屯村东的允禟赐园彩霞园,即后来的蔚秀园所在地。而允禩、允  礻我 的赐园,因无资料可寻,难以确定其所在位置,但此二园应在后来的承泽园以及索戚畹园(即后来的澄怀园)附近的地域。至于另觅地方建园的允祉、允祺、允佑的建园地点,也肯定不会离畅春园太远。只知道允祉的赐园建在与揆方家郊园的紧邻。揆方居住的自怡园在畅春园西二里处,距西花园很近,因而允祉赐园应在御园的西边,实际就在康熙帝的眼前。

  这七座皇子赐园,在当年就大体建成了。因为《清实录》有明确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康熙帝在驻跸畅春园期间,曾先后到胤禛和允祉的赐园进宴。《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己未。皇四子多罗贝勒恭请上幸花园进宴。”此处的“花园”当指圆明园无疑。而这年正月至五月玄烨第六次南巡,六月至九月巡幸塞外,随行诸皇子只有允礽、允禔和允祥以下的年轻皇子,中间这七位皇子均未随行。如《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六年正月记载:“丙子。是日南巡,阅淮套河工。命皇太子允礽、皇长子多罗郡王允禔、皇十三子允祥、皇十五子允禑、皇十六子允禄,随驾自畅春园启行。驻跸南苑。”按通常惯例,允祉、胤禛等人应当随驾南巡北幸,这一年却置身其外,其原因不问自明,康熙帝予以宽免,命他们用心建造各自的赐园去了。

  几座皇子赐园建成以后,玄烨曾十次莅临胤禛赐园圆明园游览进宴,十九次幸允祉赐园进宴。关于允禟赐园彩霞园,虽末见到玄烨游览进宴的记载,但从弘历在乾隆五十七年的一条上谕得知,在众多皇子赐园中,只有彩霞园是康熙帝曾经驻跸过的。弘历是在重申关于诸王公主的府第和园居的规制问题时,透露出这一史实的。这道上谕称:“诸王园居惟彩霞园曾经皇祖驻跸,是以门前建盖东西相向朝房二座,自应仍存其旧,此外诸王公主园居俱不准建盖朝房,以示限制。其亲王郡王之孙,以次降封之贝子以下,其旧居府第规制勿庸更改,惟行马及下马桩照定制撤去,不得僭用。”此谕也使我们认识到:园居府第的规制是何等的严格和不可僭越。

  由上述诸皇子赐园建造过程的有关资料,可以使我们对圆明园的始建历史,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皇四子胤禛赐园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年初,当年即大体建成,并且入住。到这年十一月,康熙帝曾莅园进宴。正如胤禛在《圆明园记》中所说:“恭讶銮舆,欣承色笑。庆天伦之乐,申爱日之诚。”这一认识,与张恩荫的有关判断相一致,他的《略论圆明园的早期形象》中关于圆明园始建年代的论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这也说明,《日下旧闻考》所载,圆明园为“康熙四十八年所建”,是不够准确的。好在此次误记只相差两年,时间并不算长,其误记原因不得而知。我们充分重视和肯定《日下旧闻考》的学术价值,但它出现一些纰漏也是正常的。例如,此书录有一首弘历《题倚虹堂》诗,本为乾隆二十四年所写;此诗在《御制诗二集卷之八十三》,也标明写作年代为“己卯”;但《日下旧闻考》却记为“乾隆十六年”的作品。此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的误记。将圆明园记为“康熙四十八年”修建,也属个别讹误,并不奇怪。

  第二,圆明园是建在畅春园“北面新建花园以东空地”上。这里是“空地”,没有房屋,也没有园林,即不是建在“明代故园”的旧址上。胤禛《圆明园记》在谈到建园地址时写道:“林皋清淑,波淀渟泓,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结构亭榭,取天然之趣,省工役之烦。槛花堤树,不灌溉而滋荣;巢鸟池鱼,乐飞翔而自集。盖以其地形爽垲,土壤丰嘉,百汇易以繁昌,宅居于兹安吉也。”这块园林用地里有水塘土冈,有绿树野花,是一片空旷的农牧之地。“地形爽垲,土壤丰嘉”,说明这里并非园林建筑的遗址。这篇《圆明园记》里明确地写到畅春园是“爰就明戚废墅,节缩其址”,修建而成;却没提到圆明园是在“明代故园”的基址上修建成的。我们还注意到,在圆明园建成后到同治年间的一百六七十年中,官方文献和文人笔记史料中,均未见到有关“明代故园”的记载。而徐树钧也没在《圆明园词序》中,提供可靠的证据,使人感到他这则关于“园地多明权珰别业”的记述,纯属“或传”,是一项不可靠的传闻。而“新建花园以东空地”的官方记载,正足以否定这项“传闻”。

第三.圆明园是建在畅春园以北、“新建花园以东”,后华家屯西北,即以后湖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其占地面积不会比彩霞园的面积120亩大很多。如果有大出一倍的面积,那就可以容纳允祉、允祺、允佑中的一位皇子再建一座赐园,不必“另觅地方建造”了。圆明园始建时,胤禛只为多罗贝勒,再过两年后的康熙四十八年才晋封为和硕雍亲王。即使在以后的康熙年间圆明园的面积有所扩大,也不会达到与畅春园同样的面积800亩,因为那是有违规制的。只有到胤禛继承皇位后,才能以御园的规制,大兴土木,拆毁后华家屯,向西向东向北扩大园区面积,建成一座占地达到3000亩的空前广阔的皇家园林。 

 以上便是我对圆明园始建年代问题的看法,只是一得之见,贡献于方家面前,尚望不吝赐教。

 参考资料

《日下旧闻》与《日下旧闻考》  

《日下旧闻》是清初有名的布衣文人朱彝尊于康熙二十六年编成的京城史料辑录。他从1600多种古籍中选录历代有关北京的记载和资料,以类相从,加以排比,全书分13门(星土、世纪、形胜、宫室、城市、郊坰、京畿、侨治、边障、户版、风俗、物产、杂缀),共42卷。  所谓“日下”,唐代文学家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里,有“望长安于日下”一句,后人自此把“日下”比作长安,所以古时有用“日下”比作京都的说法。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沿袭历史上的习惯,把他编辑成的京城史料书,名为《日下旧闻》。

  朱彝尊在此书序中记述了北京建都的悠久历史。他认为北京是宫殿辉煌、井邑多彩,为《诗经》中所说四方之极的地方。作为历代京都而又富有名迹,是需要记述历史考订故实的。但是北京宫室、城池的位置几经变化,而且“故老沦之,遗书散失,历年愈久,陈迹愈不可得寻矣。”所以他注意搜集北京历史资料,从康熙二十五年起稿,康熙二十六年编成,冬天由刑部尚书徐乾学出资刊刻雕版,康熙二十七年九月出书。

  《日下旧闻考》,是乾隆年间窦光鼐、朱筠等奉御旨撰写,由于敏中、英廉任总裁,根据朱彝尊编辑的《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的,所以书前有“钦定”字样。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二年刊刻出书,成为封建王朝中最大最完全的关于北京历史、地理、城坊、宫殿、名胜等资料选辑。

  《日下旧闻考》160卷,比《日下旧闻》多三倍,内容、卷幅大大增加。该书虽沿用《日下旧闻》编次目录,但其中20卷的国朝宫室,2卷的京城总记,4卷的皇城,14卷的国朝苑囿都是新增加的。书中有“原”、“补”、“增”的字样,“原”是朱彝尊原有的,“补”是朱彝尊之子朱昆田后补的,“增”是指乾隆年间窦光鼎、朱筠等人增加的。

  此书内容和题材,都较原先的《日下旧闻》详实精准,大部分文献可资考证,不少遗失古籍,也赖此书得以存世。同时此书详实记录了康熙年至乾隆年京城内与郊外皇家园囿的情况,包括各园林的建筑名称、建筑年代、匾额楹联、皇帝御制诗文、园居概况等,是现今了解清时皇家园林盛况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清实录》

  《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为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全书自太祖努尔哈赤起,至德宗光绪止,凡11朝,共12部,总计4404卷(包括《满洲实录》8卷及各朝实录之首卷)。按清制,每当新皇帝继位,下诏为前一代皇帝修实录,开设实录馆,由钦派大臣任监修、总裁官,翰林院官员充任纂修(翰林院掌院学士例充副总裁)。根据起居注及内阁、军机处所存上谕、臣工本章等源文件编纂前朝实录,书成闭馆。修成之实录,分别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缮写正本四部、副本一部。正本有大红绫本两部,一贮皇史宬,一贮盛京清宫崇谟阁;小红绫本两部,一贮于北京清宫乾清宫,一贮内阁实录库。副本为小黄绫本,亦贮内阁实录库。1936年,伪满将其与《宣统政记》合并影印,名《大清历朝实录》,共1210册,分装成121帙,另有《大清历朝实录总目》1帙10册,是为通行之本。

  《清实录》与《明实录》一样,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大政日志,逐年逐月逐日排列皇帝的活动、诏谕和臣工奏议。《清实录》更专为皇帝活动和诏谕的汇集。臣工奏章非经皇帝批过者不载,而且也没有大臣附传。其内容除记录各时期上谕和奏疏外,皇帝的起居、婚丧、祭祀,巡幸等活动亦多载入。已编成的十二朝实录,篇幅不等,十二种实录之间相差颇为悬殊。各朝实录记事细目多寡不均,但主要类别大致相同,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内容皆风罗包纳,篇幅较《明实录》多一千余卷,字数多一倍半,可称巨帙。《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于皇室内部、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以及许多重大史实的真相,多有粉饰掩盖,甚至不惜一改再改予以泯灭。但《清实录》毕竟汇集排比了大量源文件资料,因此仍不失为研究清史的史料宝库。1986年11月,中华书局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原皇史宬大红绫本、原上书房小黄绫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定稿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原乾清宫小红绫本、辽宁省档案馆藏原盛京崇谟阁大红绫本等版本,相互补充,出版了比较完整的《清实录》影印本。

(2005年7月)张宝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