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甄士隐父女身上暗藏康熙废太子线索,他们原型分别是谁?

 青溪话红楼 2022-12-18 发布于河北

乾隆皇帝一句“此乃明珠家事也”,开启了《红楼梦》索隐的先河,也把该书的历史背景定格在康熙时期。

乾隆的话半真半假,他知道《红楼梦》写的就是他家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是江山易主、皇位更迭呢?

《红楼梦》中暗藏着皇位抢夺过程中的战争灾难,书中以花喻人,林黛玉的葬花冢隐喻万人墓。

乾隆企图用明珠把人们的视线引开,把《红楼梦》变成一部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他要掩盖的不是清朝推翻明朝战争的惨绝人寰,而是要洗白父亲和他自己。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某正不正,他乾隆也跟着变坤虫了。

《红楼梦》核心主题是康熙朝储位之争,青溪前期有多篇文章解析过这个问题。今天再来深度挖掘甄士隐父女身上的猛料,甄家父女率先出场,他们身上藏着康熙废太子的时间线索。

一、甄费谐音“真废”,暗指康熙二废太子

甄士隐的历史原型是康熙帝,原著对他的介绍是:(葫芦)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甄士隐名叫“甄费”,脂砚斋解释说:[废](甲戌侧批)。“甄费”谐音“真废”,表示这次是真得废了。

历史上和康熙皇帝有关的“废”字,立刻令人想起他晚年的二次废立太子事件。《红楼梦》借助甄士隐的名字,把切入点确定在康熙废太子时期。

据记载,康熙皇帝对胤礽的太子身份进行了两立两废: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罢黜了太子胤礽;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胤礽为太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将他废黜。

二、甄费年纪半百,

暗合康熙五十年废太子

下面继续解读甄士隐身上的线索,原文写道:(甄士隐)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

甄士隐名甄费,谐音“真废”。“半百”即五十,指向康熙五十年。

胤礽第一次被废六个月后即行复立,所以第一次被废算不得,第二次被废才是“真废”。康熙五十年玄烨再次废掉太子,储位悬虚,无人继承皇位,这就是“年已半百”“膝下无儿”的引申之意。“膝下无儿”谐音为“熙下无二”,即“康熙皇帝下面没有储二”,“储二”就是太子之意。

甄费甄士隐“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这句话隐含的意义是,康熙帝于五十年真正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导致康熙帝下面没有储二。

三、甄英莲三岁

出生之年是公选太子的年份

虽然甄士隐“膝下无儿”,可是“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甄士隐的历史原型推断为康熙帝,他的女儿甄英莲影射的是某位皇子。解读《红楼梦》不能被性别局限住,书中男女性别差异的真正意义是对人性道德品质的划分。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令人清爽的女儿,比喻德行高洁之士;而浊臭逼人的男子,比喻利欲熏心之徒。

把男人转化为女性来写,这种手法来自于屈原“香草美人”的意象。《红楼梦》中“香草美人”不再是一种抽象的象征,而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金陵十二钗正是在这种文化基石上塑造演绎出来的艺术形象,索隐其历史原型就要跳出男女性别之分,从人性的清浊上来把握人物的定位。

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是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性,她影射的是康熙皇帝皇帝诸位皇子中德行高尚的一位。这是哪一位皇子呢?

甄士隐半百之年膝下无子影射的是康熙皇帝五十年二废太子,此时甄英莲三岁。古人以虚岁算,甄英莲应该“出生”在康熙四十八年。

据记载,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康熙召满汉文武大臣,让大家在众皇子中推举一人为新太子,八阿哥胤禩全票当选。直到康熙五十六年,大臣李光地仍称:“诸王之中,八王最贤。”

胤禩被公选为太子,无论成与不成,这个事件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胤禩面临的局面因此变得不同,《红楼梦》中把这件事譬喻为“出生”。

可是康熙帝否定了大臣公选的结果,复立胤礽为太子。到康熙五十年二废太子,自八阿哥胤禩曾被公选为太子的时间算起恰好三年。故此,甄英莲的历史原型是康熙的八皇子胤禩。

“甄英莲”谐音“真应怜”

廉亲王胤禩是真正可怜之人

八阿哥胤禩在雍正朝被封为廉亲王,“莲”“廉”读音相同。

甄拆字为“西”“土”“瓦”,“西”谐音“熙”。“熙土瓦”组合起来是“康熙土崩瓦解”的意思,暗指康熙帝驾崩和他的皇权被篡夺。

康熙驾崩后,老八胤禩成了真正的可怜人。雍正初期他被封为廉亲王,实在是胤禛为了过渡政权迫不得已的措施。胤禩被百般迫害折磨,最终幽禁而死,有传说他是被下毒致死。

结语

甄士隐甄英莲父女分别映射康熙帝和胤禩,他们是真。贾家虽然是甄家的镜像,但是康熙帝驾崩后,贾家就成了真“假”,是“假家”了。《红楼梦》以康熙废立太子为切入点,康熙朝皇位争夺是全书重要的主题。

思考

胤禩在康熙四十八年被公推为太子,康熙帝为什么不认同?《红楼梦》中有没有暗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