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五四青年节了,青年是家庭、国家的未来。青年卒中造成的个人、家庭及社会负担比老年卒中更加严重。青年卒中在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上有其特点。 2019 中国脑血管病大会上,北京协和医院的彭斌教授分享了有关青年卒中的精彩内容。 青年卒中的定义 青年卒中是指在 18-50 岁(45/55y)之间发生的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等,缺血性卒中更常见且呈上升趋势。 世界范围内,老年人卒中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在过去的十年间,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增加了 40%。中国整体卒中首次发病年龄较欧美平均低 10 岁,因此青年卒中患病率升高趋势明显。 青年卒中的病因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青年卒中病因更为复杂,TOAST 分型中其他原因和不明原因的比例较高。 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 TOAST 分型判断青年卒中分型后,还必须尽可能明确具体病因,指导青年卒中治疗和二级预防。 点击可放大查看 根据既往病史、家族史、起病特点、诱因、伴随症状、梗死分布、脑血管改变等线索,初步推断卒中病因,针对性选择诊断技术,明确病因,指导治疗预防。 青年出血性卒中的病因 点击可放大查看 青年卒中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临床存在特殊性,避免误诊漏诊。 总体临床表现与其他年龄卒中并无差异,但有其特点: 1. 卒中样症状不一定卒中 如偏头痛、癫痫等为青年常见病,可伴有一过性急性局灶症状。 2. 卒中表现为非典型症状 起病前或发病时头痛、发热等伴随症状,卒中症状易被忽视。 部分影像异常(CT/MRI 可疑腔梗),应结合临床,且应仔细甄别病灶性质(如 PVS)。 3. 其他特征 部分有明确诱因,如外伤、特殊动作、用药等。 部分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可伴有其它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梗死灶部位对病因有一定提示意义:
青年卒中的急性期治疗 青年缺血性卒中 青年卒中急性期治疗方式与中老年卒中相同,包括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 缺乏专门针对青年卒中急性治疗的研究,目前研究结果证据级别均较低。
鉴于青年卒中患病上升趋势,长期不良预后,有必要加强急性期治疗的研究,提供高级别证据指导急性期治疗。 青年出血性卒中 急性期治疗方式与中老年卒中相同,缺乏专门针对青年卒中急性治疗的研究。
青年卒中的二级预防 青年缺血性卒中 现有卒中指南并没有针对青年卒中专门的解释或指导,青年卒中二级预防仍可遵循现有的指南,针对病因/病理生理机制决定二级预防策略是最重要的。 特殊病因所致青年卒中的二级预防:
尽可能发现更完全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 青年卒中的部分特殊病因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卒中,如违禁药可以伴有 RCVS、高凝、心脏病变等不同机制,要根据本次卒中的可能机制决定预防策略,治疗原发疾病是最重要的。 青年出血性卒中 现有卒中指南并没有针对青年卒中专门的解释或指导,与总体二级预防原则一致。重视针对病因的二级预防策略。 特殊病因所致的青年卒中二级预防:
本文由 W 根据彭斌教授会上发言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