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盛世时期,不论政治的、经济的,还是人们在精神领域内都是提倡人的自由创造,尤其是在文化领域,主张个性发挥和张扬,因此,唐代在太宗李世民的积极倡导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和创新,诞生了诸如欧阳询、虞世南、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名家,还有更多学书者不计其数,成为繁荣书法艺术的领军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以李白、杜甫、韩愈等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都以诗词的形式来谈论书法,可以说,书法已经成为读书人的一个共同技能和爱好。 李白书法 李白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本身就以诗作名世,但他对书法的造诣却超过了一般的书家,他经常以诗的形式谈论书法,表现自己对书法精髓核心的研究和看法,这一点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他在研究赞赏王羲之书法'入神'时写了这样一首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笔鹅去,何曾别主人。'他通过对王羲之本人的赞美,道出了其书法清真潇洒,而笔法更为精妙且入神,是'道'的自然而然。 李白在赞美怀素书法时写了一首诗:'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这首诗用形象比喻的手法,用几个动词'飞出'、'杀尽'把怀素的草书写得淋漓尽致,仿佛使人切身感受到怀素草书的笔力以及书法线条所产生的'能量',用笔如刀,使锋似箭。 王羲之书法 杜甫是一名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圣',他也用诗歌的形式关注书法艺术,实际上是对书法的一个评判和研究,例如他在评价《峄山碑》时写了一首诗:'仓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力,书贵瘦硬方通神。'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杜甫也是一位书法能家,他提出了书法的'瘦硬'观点,这一点正好与古人所说的'骨力'、'筋骨'等相吻合,也表达一'通神'的思想意境。 王献之书法 韩愈是唐晚期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文学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对书法也是同样的关注和热爱,也写下了有相当见解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意思是张旭在写草书时,都是在表达他内心的种种情感。这种表述,不像前贤那样直接归纳为'书法情感',而是从文学角度进行了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书法情感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同时,他站在一种思想、境界、心灵之上,提倡书法强烈审美观,即书法的内在之美。 总而言之,唐代是书法文化的时代,各种文人雅士都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对书法的关注和热爱,因为书法最能传心言志,最能抒发文人们的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