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智慧》第二章之9:得失之间,以德均衡

 修身庭 2019-05-04

南宫适问于孔子[1],曰:“羿善射[2]荡舟[3],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4],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宪问第十四》

 

【简  注】

[1]南宫适(kuò):姓南宫,名适,字子容,孔子的学生。

[2]羿(yì):后羿,射箭能手。一是神话中的射日英雄;一是夏朝有穷国的国君。此指后者,骄逸好猎,被其徒适蒙射死。

[3]奡(ào: 夏朝的一位大力士,传说是寒浞的儿子,能够陆地行船,后为夏少康所杀。

[4]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jì):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后稷,又为谷神,舜时担任农官,教民种植庄稼。

【意  译】

南宫适问孔子:“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都没得好死。禹和稷亲自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该怎样理解这些历史现象呢?”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退出来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一个君子啊!这个人是多么推崇道德啊!”

【理  释】

人之长寿与多财,常因德大。人之短命与落魄,常因德寡。德的大小,并不仅由此生此世所积,而是由他生生世世的生命全程决定。所以,有人此生行恶,却能大富大贵者,俱由前世的根基所致;有人此生行善,却仍穷困不伸者,俱由前世的恶报所致。

世人不明所以,往往不信善恶有报、天道无偏的至理。富而无德,必定危害众生,必定耗尽全部根基,失尽未来福分。富而有德,必定锦上添花,既得一己之善终,又得子孙之隆昌。此生立德而不计患难者,必定消去往昔之罪业,赢得未来之福报。欲求福禄,先立道德,乃天地永恒不变的定规。有德有志,方能成就尘世的伟业,而后成就生命的更高境界。

而今暴力横行,谎言遍地,权术与计谋无所不在。人不清醒,人就只能浸泡其中,推波助澜而行大恶。结果如何,不言自明。

【例  述】

窦燕山是五代后晋蓟州人,家境富裕,但为人不善,年过三十,也没有一个儿子。有天晚上,他梦见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恶名远播,如果不改恶从善,不仅不会有子嗣,还会短命。窦燕山醒来,牢记梦中父亲的吩咐,痛改前非,做了很多好事。多年后,妻子接连给他生了五个儿子。儿子们在窦燕山严格的教导下,先后登上科第,赢得窦氏五龙的美誉。五个儿子娶妻成亲后,也非常孝顺,一家人和睦相处。

人无论相信有神或无神,临死时都会害怕下地狱,离世后都会看见前生此世的因果。如果窦燕山为恶如初,必定没有后来的窦燕山。人一旦恶贯满盈,德性丧尽,天地虽大,却不会再有他的存身之所。所以祸福自招,从没有哪一样吉凶是无缘无故而来。弃恶从善,即是从慢性自杀的道路返回,重新赢得切合天道的正途。“浪子回头金不换”,即在他不再失德,而是积德;德是无价之宝,绝非金银可以衡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