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南宫适问于孔子(14-5)

 经义工坊 2021-12-18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孔子鄙视武力,崇尚道德,认为统治者要以德治天下,而不要以武力得天下。否则,最终没有好下场。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南宫适(kuò):南容。孔子弟子。
羿():,后羿。传说中夏代有穷氏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朝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zhuó)所杀。
奡(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据说他有力,善于水战,能陆地行舟,后来为夏王少康所杀。
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水利。
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被尊称为谷神,曾教民种植庄稼。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曾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崇尚道德呀!”
 
据《左传》记载,夏朝当时的天子为夏后相。羿是夏朝诸侯国有穷氏的国君,后来造反赶走夏后相自立为天子。羿手下有一个大臣寒浞,比羿更加厉害,害死羿并娶其妻室,生了两个儿子浇(即奡)、豷()。奡力气很大,能在陆地上推着大船行走。寒浞又杀死夏后相。夏后相被杀时,夫人已经怀孕,后生儿子少康。少康长大以后灭掉奡、豷,夏朝得以复兴。羿谋夺天子位,寒浞害死羿并娶其妻、杀死天子,都是以下犯上,违背君臣伦理,其结局都是未能善终。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传说“舜有臣五人”,即禹、稷、契、皋陶、伯益。禹致力于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江河,兴建水利,根治水患,让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因其具备高尚的品德,舜将帝位传给了禹。稷致力于农耕,精通庄稼种植,亲力亲为教百姓种植庄稼,让百姓过上足食的生活。禹的后代建立了夏朝,稷的后代建立了周朝。禹、稷的力量特别是武力远远不如羿、奡,却得到了天下。
《尚书》载“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上天没有亲疏贵贱的分别,对行善的人就赐给各种吉祥,对作恶的人就降给各种灾祸。孔子《易经·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阐述的是同一个道理。南宫适主张为政以德,以德化民,而不主张武力制胜或经济压制,这种观点正符合孔子的为政理念。同时,本章也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的最好注解。
南宫适说完后,孔子并没有立即回答。看到先生不予评论,自己便走出门去。孔子面对余下的弟子称赞“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赞许南宫适是尚德君子。孔子对真正有德行的弟子,总会在各种场合给予赞赏,不失时机教诲弟子修德进仁、善始善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