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名胜】汉石经室甲江南

 国民一员 2019-05-04

沈树镛

都说内史第是沈树镛翻建的,都说沈树镛是金石文物大家,沈树镛长得怎么样?大概在内史第的“汉石经室”里看得清楚。

“汉石经室”,是沈树镛的书房兼收藏室。当年约有60平方米,今天一半辟出做了通道,展室仅30多平方。

什么是“汉石经”?

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汉石”?

要知道“汉石经室”的价值或者意义

东汉时期,经学兴盛起来,但是因为诸家所据本子不同,所解释的经义也有很多差异,纷纭难定,这让后学者有点无所适从。

为了统一五经文字和经义,达到一致的目的,汉灵帝下诏书,把儒家经典刊于石碑,这就是“汉石”。

汉石上刻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据记载刻石四十六碑,200911字,称为“汉石经”。这项活动前后花了9年而成。因为是汉灵帝的熹平年间的开展的,所以称为《熹平石经》。

石经刻成后,立在汉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参证。(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每天前来观看摹写的车辆都过千,连道路都堵塞了,可见其影响之大,观学者之众,可谓盛况空前。《熹平石经》的刻立,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举。

碑刻还在当时被奉为书法的典范,而且流风所及,极深至远。《熹平石经》不但起到了汉字由隶变楷的桥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相对于经学史来说,熹平石经为现行诸本之祖且显见承前启后的作用。

《熹平石经》刻成后7年,董卓烧毁洛阳宫庙,致使洛阳太学荒废,石经受到严重的摧残。之后历经战争,没有一块完整石碑保存下来。到了宋代,有残石出土,拓下来共有8000余字,称为“汉石经残字”。可惜的是,到最后连当年拓下来的文字都成为珍稀品。

沈家大院的主人沈树镛是清朝著名的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他少年时就对历代碑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学能文,多与名士交往。沈树镛在工作闲余时,总是到北京的古玩摊去搜集碑帖、拓本,由此收藏渐丰。1863年沈树镛获得了一份宋拓的《熹平石经》,又称《汉石经》,使他欣喜若狂,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虽然其他地方也陆续出土过《汉石经》的碑石,但大多残缺不全。清朝时仅存300多字,每收集到一份残片几个字,都要激动好一阵子,最终沈树镛一人收藏有127个字,占了近一半。可见沈树镛所藏弥足珍贵。于是他把自己的书斋称为“汉石经室”。

“汉石经室”的价值无法估量。沈树镛收藏了些什么?他最喜欢的是碑帖、字画,很多都是善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还有很多紫砂壶、瓷器、玉器,青铜器也有二三件。范围广、数量多。清代学者俞樾曾评价沈树镛收藏是:“金石之富,甲于江南”。

接下来,我们看看今天“汉石经室”的布置。正面是沈树镛站立在写字台前的塑像。桌上打开摆放的正是沈树镛的最爱——碑帖。

塑像背后是沈树镛收藏代表——汉石经的残字画,两旁的对联是:“养气不动真豪杰,居心无物转光明”,这是沈树镛曾经写下的两句话,很形象反映了一个藏书家、金石学家对治学的心态。

汉石经残片

在进门左边,象征性放了一排书架,上面布置了一些古代书籍的展出品。

在右侧却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展品。这是在西安碑林拓下来的真品,叫“勤礼碑”。这是黄炎培故居管理所千方百计弄回来的。

《勤礼碑》是唐朝书法大家颜真卿六十岁后的代表作,是颜氏碑刻中最能传达原迹形神的楷书作品,在西安发现时,石碑虽已中断,断处有断线纹,但上下都完好,不损笔画。

它能落户碑帖大家沈树镛故居,是一种缘分,是浦东和西安的文物工作者在无意中共同完成的佳话!

文字:杨惠林

照片:顾   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