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理解书法中的“造眼”?

 代县猛牛 2019-05-04

书法中的“造眼”并不是一个很新鲜说法,古代就有这种书论了,虽然说的不是“造眼”这个词,但意思是一样。这个说法最早是由北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提出来的,黄庭坚认为:“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黄庭坚的这种说法也是借助了唐人论诗中的术语,禅家句中之眼是藏有禅机的字句,能够令人回味的地方。在这里他用“眼”比喻“笔”,实际上指的是“擒纵”和“起倒”。“擒纵”望文生义,说的是书法用笔中的收和放。

而“起倒”则是指俯仰、轻重、起伏的意思,这即涉及到字法又涉及到笔法。如果不知用笔的“擒纵”和“起倒”,写出的字就很容易造成结字的平庸和用笔的单调。

所以我们看黄庭坚的书法中他是怎么“造眼”的呢?黄庭坚的做法就是强化了视觉对比,在结构上夸张聚散的对比关系,中宫紧缩,突出四维,使得字呈辐射状态,突出字的主笔。在用笔上黄庭坚增加了提按的效果,甚至一笔之中有多次提按(横画的写法),用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枒线条。

上图黄庭坚的《花气熏人帖》中第二行的“中”字,一笔书画占了一行的三分之一的位置,留下大面积的留白,与左右形成强烈的对比,虽然在章法的下半部,但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却最能引起注目。

留白这是大的“字眼”,小的“字眼”则落于字与字之间的“擒纵”和“起倒”,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收放、轻重、俯仰、起伏的种种对比关系。例如第一行中的“人”,突破纵向的秩序,劲力向左右的横向突破。其它还有一些用笔的轻重对比,燥润对比等等。因为有了这些“字眼”你就会觉得一幅作品很有看头,耐人寻味。

上图中刘洪彪先生的草书作品里的“中”字,就是非常精妙的一个“字眼”。

那么字眼如何营造呢?一般是在一幅作品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位置,通过巨大的疏密对比反差,以形成大片空间布白,相当于在密室当中开了一扇窗户(窗户是建筑的眼睛),不至于形成拥塞之感。

但一幅作品中相同效果的“字眼”也不能太多,“字眼”太多也就等于没有“字眼”了,俗话说“万绿丛中一点红”最醒目的就是那一点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