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国营计划时期的传统经典唛号拼配。多为茶园茶,稳定的配方、口味致的包装,不同批次区分,如7542青饼101、102、103。指2001年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 第二阶段:1996年随着计划经济的深化改革,多种所有制和多元化包装形式出现,其制作为传统经典唛号拼配, 但在包装上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如g6年勐海紫大益,出现了第一批紫“大益”商标,如橙中绿,在外包装上把传统绿色茶字改为橙红色。 第三阶段:到了1996年,野生茶、野放茶、大树茶概念出现,代表为96年云南省公司9682野生青饼,多为大树野放茶的混拼,只追求概念,不太讲求口味。 第四阶段:到1999年,易昌号出现,代表了野放茶的混拼向地区纯料及山头纯料概念的转变。 第五阶段:到2004年,野放茶又回到不同地区、不同口味的拼配,代表为阳春三月(用云南三十余县五十多座古茶山的茶菁拼配而成)、永年99(用了云南十余县、二十余座山古树茶进行大规模拼配)。 从此,普洱茶概念分为两派:一是纯料山头为王概念;一是拼配为王概念。 第六阶段:这一时期的1997年,普洱茶加工制作还出现了新的方法,用放旧的青毛茶来压制,市场称为翻压茶。同时也出现了生熟配,不同程度发配的概念,代表为8972砖、8892饼等。 从仓储来看, “新生代普洱茶”的存放经历了由传统港仓——人为湿仓——绝对干仓——自然天然仓——人为控制、专业陈放仓的转变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