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父亲李既普

 布衣夫子 2019-05-04

李怡生

  一九九O年,应芦溪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约稿,根据母亲杨向嵩回忆整理而成,刊载于《芦溪文史资料》总第四辑(工商史料特辑)。

我家世代居住芦溪,家父李既普,生于公元一九O五年正月初六日,祖父下共有五个子女,父亲排行老四.当时家境贫寒,全家七口仅靠祖父教私塾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尽管祖母持家节俭,经常边带孩子边挤时间织编炮聊补家用,但还是过着衣难体,食不糊口的生活。出于无奈。祖父只得将未成年的大姑珍、二姑蒲珍嫁给人家做童养媳。家父十岁那年,好不容易念到小毕业,虽曾两次考取高小(濂溪小学)但终因买不起捐户(即集资办学的集资款)而被迫辍学。为了生计,祖父只好令家父种了两年菜。民国初年,赣西经常为战乱,饥所扰,祖父的私塾也时被中断,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为了养家活口祖父托人介绍,忍痛把刚满十三岁的家父送到本镇“曾合盛”杂货店当学徒,从此.家父便踏上了经商的旅程

然而不到三年,“曾合盛”就闭了。家父又经人介绍

“裕元和”南杂店继续学徒、参师。据母亲回忆,家父一

直到二十岁才满师。由此可见,在旧社会要学会一门手艺是

多么艰难。以后十年。他先后宣风“泉茂隆”山货店

“元和成”南山店、宜春“同源祥”及“春和号”南山店当店员,尽管作比较艰苦,收入也不多。但总算能挣到饭吃同时,又由于家父天资聪慧勤奋刻苦、为人诚恳、精明能干,所以深得各地店主伙计们的赞赏,大家一致认为他将来是一把经商的好手,为此都愿意把生意经告

他,再加上家父虚心好学,不辞劳苦故很快练就了一套

做生意的本领。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类的教师。此话一点不假。家父这十年的奋斗.看起来事倍功,成效甚少但却为他日后经商的成功积累了经验奠定基础。

  一九三五年,已届而立之的家父正值血气方刚,处世

老成,到了独立创业的年华。“无巧不成书”。正好远近闻芦溪“集成裕”纸庄、爆竹庄大老板陈成甫及“喜庆药店老板杨美成、“永安堂”药店老板杨星拔等三人也看中了父亲这根苗子。他们和其他一些店庄老板愿意提供资本,邀家父股合伙开店做生意,并言明他们这些大小股东均不坐店理事,而由家父独当一面任执行经理,全面掌管店庄进出业务并一起参加年终分红。这真是天下美差家父遇此良机,二话没说,便欣然应允了。不久,他们便租下芦溪三“谢永发”字号的一个店面及全部货柜器皿,随即请了几个帮工,进货开张,新字号“永华昌”南山店就芦溪街正式开业了,从此,家父便在这块地盘上施展着自已经商理财的全部才华,在股东们雄厚资金的支持下,“永华昌”的生意越做越火红。据母亲回忆,每年元霄节一到,各位股东便欢聚一堂,家父也就搬出账本,向他们详细汇报商店本年度的经营情况,公布成本利润,照约按股分红,然后,就总是听见股东们在谈笑风生中畅谈来年发展计划。的确,大家都被家父治店严谨、经营有方的本领所折服,各位股东每年聚会之时,便是他们的眉开眼笑之日,因为他们分得了一年比一年更多的红利每人每次都是满载而他们能不高兴吗?当然家父同时也获利不少为此我家也日渐摆脱困,慢慢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大约一九四四年,“永华昌”大股东一陈、二杨年事已高,处处感到力不从心,只得提出不再合伙的要求。那年元霄大家又店庄完成清账结算等有关事宜后

所有股东都高高兴兴地拱手别了。此时,家父已近不惑之年,生意已做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进进出出有条不、内内应付自如独资开店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临别时有随时愿意给予资助的承诺,于是,家父便决定一“永华昌南山店这块招牌继续撑下去,为了将独资和合办相区别家父便把店庄字号改成了“永发昌”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正是芦溪地区地域经济活跃生意的好时节。家父这时单枪马、更少制肘再辅多识广经验丰富“永发昌的买卖越做越大范围 做越广据父亲生前回忆“永发昌南山店资本最大  时约达到两万银元以上,店员最多时雇到了两三桌人,家自己则集老、账房、水客(供销)于一身,穿州过府、走南闯北,永发昌不仅在江西各地市有店庄而且与两湖两广福建等省的大商家都有业务往来这些省的一些大中城市设立了自已的店庄。家父通过这些店庄掌握各地的市场行情以便综合研究订出销售计划商品市场信息行情指挥各地店庄买进抛出而且每每成功比方有次家父得知长沙瓜子行情后临时从樟树调去1000包瓜子结果获甚丰。所以,当时有人夸家父说:“你不仅是个百事通是一个生意精,李既普,你这么做生意,当心票子冒地方放啊!家父听后,只是付之一笑。家父做生意不仅结交广泛、信息灵通,而且非常注重声誉、恪守信用。家父做生意,事先考虑周密,到时一诺千金,有时就是吃了亏,但为了信也要忍痛践约由于家父信用至上,所以,他的庄号在各地信誉很高。据母亲回忆,当时芦溪有个商家,在长买了一批,由于少了现钱,长沙一直扣住不发,后这个商家来向家父求助,家父写了一张纸条给他,上称:“长商行老板惠鉴,我地某商人因目前资金短缺望你先行发货,所欠资金日后一准交来”。长沙某商行见条后,马上就发了货。俗话说“外面搞得活不如屋里有只管家婆”,在商业管理方面,家父更是当行里手。早在学徒帮工期间父亲就养成了刻苦勤俭的好作风。据母亲回忆:他当学徒,货柜宝笼能摆出新花样,称、桶、算盘抹得八面光;他当掌柜后店里仍然保留了这些好传统。此外,他对人、财、物的管理也弄得井井有条。店里先生水客伙计各司其职,按劳取酬;进出货物心中有数,金钱目日清月从来没发生过什么差迟。其次为人诚恳,待客和善也是家父重视商德的一个好的方面。家父出身贫寒,生活道路又很坎坷,所以他容易理解人,很注意尊重人;另外,祖父经常救济贫民,修桥补路的善行也无形中影响了父亲,所以,家父长大经商后,能诚恳待人礼貌待客。据母亲回忆,“永发昌”做生意除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每到炎暑热天,店门前总泡好药茶,供路人取用。正因为以上原因,“永发吕”的招牌才越来越红。随着生意看好,利润日年后家父除买下“永发昌原来租赁的店面外动用了1000担谷的资本买下了东桥街的一栋旧屋及东边的一个大菜园打算另建新厦扩大地盘在此基础上还分股与萍乡镇“生生”布店“立生”纱花店合伙做随着业务的扩大事业心重的父亲总是不知疲倦地经常夜以继日处理店务一心扑在自已开创的事业上

    一九四八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蒋管治黑暗物价飞涨社会秩序更加混乱人民生活在水火热之中民族资产阶级及广大中小商人自然也没有什么日子过了大势如此“永发昌虽几改招牌(曾改”“新生”等字号)也无济于事;家父再吃苦、再能干也只好扼腕兴叹随着市场经济衰退店铺业务缩小,“永发昌”往日的繁荣就如西下的落日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李怡生系李既普之幼子

责任编辑:杨海涛

(原载《芦溪文史资料》总第四辑108——11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