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它们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蔚来2019 2019-05-04

在理解文字的意义之前,先要了解文字的出处、所处背景、说话主体和对象。

只有综合考虑了,才能准确把握。很多文字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它的内涵是契合时代精神的。但当时看起来正确的语言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与社会当下的情景相违背,因而导致不太适用。比如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写过一首著名的词作《满江红》,里面写到: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无可非议这是一首好词,流传了千古。但是,到了现代,我们还能大肆宣扬这首词吗?尤其是面对女真族的同胞们。试问,现在还有胡虏、还有匈奴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文出自于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

“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大意是说以前有人评价大年的画,说他胸中有万卷书。更让人惊奇的是,大年因为是皇室宗室不能远游,因为经常都要回来拜扫祖先陵墓。要想画出心中丘壑,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能成为好的画家吗?由此可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用现代语言来解读,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增长知识;行万里路是指积极体验生活,增长见识,并且将知识用于指导实践。

正所谓理论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又能印证理论的正确与否,也能进一步提升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曾经指出:“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又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所以,读万卷书跟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

万卷书跟万里路只是一个比喻,不是说真的必须读一万本书,走一万里路。

试想一下,就算给你50年时间读书,每年就必须读200本,分摊下来就是每个月17本,每个星期4本,接近每两天看1本,就算你什么都不用做,单纯看书也不一定能看得完,更不用说能否有收获了。另外,明朝的一里是559米,一万里就是559万米,即5590公里,这个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