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愁煞老母亲了! 第一次带女儿上钢琴课,怕她不适应,我与小玉妈约好,两个孩子一起上。 进琴室不到10分钟,女儿就被老师“赶”出来了。 老师说:你家小荷坐不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又拿玩具。 学习期间,女儿不是跟小玉说话,就是跟她做鬼脸,严重影响小玉,所以两个孩子不能一起上课。 听着钢琴老师对小玉的赞不绝口,我表面云淡风轻毫不在意,内心却波涛汹涌: 同样的课程,同一个老师,同样的年龄,为什么女儿不能像小玉一样乖乖学习呢? 我在微信群向老师打听女儿在幼儿园情况,没想到炸出一堆焦虑妈妈。 慧慧妈说:给女儿讲绘本故事,她乖乖听故事从来不超过5分钟,不是跑开就是乱翻书。 萱萱妈说:怀疑我儿子有多动症,一天到晚上窜下跳的,没有片刻安静。 浩浩妈说:老师说我女儿经常跟小朋友说话,不听课,我也很急呀! ……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也“不乖”,老母亲更焦虑了。 02 我焦虑,是害怕孩子有多动症。 我在《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一书中看到多动症的特征包括:很难集中注意力,很难完成简单的指示,不必要地加快活动节奏,不合时宜地情绪爆发,不良行为屡教不改。 这些特征我女儿多少都有一点,只是不那么“极端”而已。 例如,钢琴老师让她竖起拇指学习“哆”键,她只顾胡乱按键玩了,10分钟后仍然没学会,有点像“不良行为屡教不改”。 鉴于此,我带孩子到儿童医院做了一系列评估。 医生说:好动不等于多动。基本每个孩子都有一段活跃期,表现得易分心、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一般来说:3~6岁的孩子,专注力只有十几分钟。 同龄孩子专注力不同,与孩子的个体发育、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03 家长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反而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① 不接受孩子的“调皮” 一些家长可能有这样的行为: 孩子对着镜子喷牙膏沫,家长以“淘气”为由呵斥他; 孩子用指甲挖香皂,家长因其“捣蛋”而夺走了香皂; 孩子在沙发上蹦来蹦去,家长为让孩子“安静”而吼他; ……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在行动上必然表现为好动。 不接受孩子的“调皮”,就是不允许他对世界的探索,被拘囿于刻板枯燥世界的孩子,因无聊而好动。 ② 给孩子下达的指令太多 某综艺节目中,叶一茜让儿子小靓仔把垃圾扔掉,把有用的东西收拾好,准备迎接客人。 小靓仔不知从哪里下手,手忙脚乱地乱收拾。 叶一茜一直说还有这还有那,让他快点执行,小靓仔的情绪越来越糟。 家长下达的指令越多,孩子就越无所适从,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效率低下,顾此失彼的挫败感还令孩子焦虑。 ③ 低质量的陪伴 综艺《放学后》有这样一副画面:家长一边嫌孩子学习不专心、小动作太多,一边在旁边看电视、玩手机。 且不说嘈杂的环境对孩子的干扰,家长的自得其乐对孩子也是很坏的影响。 孩子都有被接受、被尊重、被喜欢的心理需求,如果他们的积极行为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注和表扬,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他们会通过调皮、好动、不遵守纪律等方式获得关注。 孩子宁愿被家长呵斥,也不愿意独自呆着,这种孩子更可怜。 04 孙瑞雪说:儿童从对事物的专注中整理和发展自己。 如果儿童生活在自由的环境中,拥有选择的权力,专注的品质自然就会形成了。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央视《挑战不可能》中,年仅5岁的王恒屹能背诵四百多首古诗词,在随机挑选的10联诗句中,仅凭三个字提示,就能背出完整诗句。 王恒屹奶奶说:“我们家长从来都没有逼迫小屹干什么事,一切都是他顺其自然地学会的,他有兴趣的事就会学得很快。” 学习这件事不只是刻苦就可以,走得远的孩子多是因为热爱。 一件事如果很有趣,就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即使遇到外界干扰,兴趣带来的快乐和充实也能帮他轻松抵制。 如果枯燥无味,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就像我们大人开会或听报告时开小差一样。 帮助孩子发现兴趣,是培养专注力的有效手段。在他眼里越有趣的事,他专注的时间就越长。 ② 给孩子适度自由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创作了《窗边的小豆豆》一书。 书中的小豆豆活泼好动:反复把课桌盖开开关关,把便池掏个底朝天……被古板的老师当作“怪学生”而劝退。 后来她转学到“巴学园”学校。这个学校既不限定上课时间,也不限定上课内容,完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学习。 小豆豆很快融入新学校,变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后来还成为著名作家。 蒙台梭利说过: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他。 孩子的注意力本来就弱,控制会使他感到“被压迫”,因而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时不唠叨,玩耍时不打扰,给孩子自由,他才能在喜欢的领域长久坚持下去。 ③ 让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 培根说过:用心欲专不欲杂。 想让孩子更专注,一个不错的方法是每次只交给他一件事,不要同时给他下达多个指令。 接受的指令越多,孩子就越无从选择,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一点。 家长可有意识地对比强化训练:先给他布置很多任务去完成,然后在孩子手忙脚乱时再告诉他专注做好一件事,让孩子自己体会专注的高效。 ④ 给孩子制定规则 外甥女喜欢看动画片,经常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顿饭吃半个多小时。关了电视,她便躺地上哭闹,逼大人就范。 当孩子不会克制自己和抵制外界诱惑时,也很难专注一件事。这时候家长就不能听之任之,要以规则约束他的行为。 有规则意识的孩子,懂约束,守纪律,哪怕外界的诱惑再大,也能努力克制自己,将注意力放在当下。 05 在孩子玩玩具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做过三组对比实验: 第一组孩子,家长属“直升机父母型”,时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一开始就指导孩子怎么玩。 第二组孩子,家长属“鼓励型”,鼓励孩子自己玩,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帮助。 第三组孩子,家长属“隐形父母”,只陪在一旁发呆或做其他事情,却始终不与孩子互动。 结果呢? 第三组孩子的专注力最弱,孩子虽然一开始被玩具吸引了,但很快就失去兴趣。 第一组孩子的专注力次之,家长目光短暂离开后,孩子意识到家长疏忽了,便很快转移了注意力。 第二组孩子的专注力最强,即使家长的目光离开,他们仍能安静地玩一会儿。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家长在关注着自己,只要自己需要,家长就能帮他。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当儿童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他在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阻碍和威胁的时候,他就会更多的表现出自私、仇恨、进攻性和破坏性来。” 让孩子长久专注一件事,这并不容易。但有安全感的孩子知道:只要他需要,父母就能满足他的需求,他就能踏实做自己的事,不因外界的干扰而轻易放弃。 他未必有意识地保持长久注意力,但他会觉得: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我,那么专注这件事似乎也没什么痛苦,从而延长关注时间。 家长在孩子身上付出得越多,孩子就越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 因被关注而产生自我价值,因价值感而自我约束。 这是教育的最好结果,也是自律的最好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