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学习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老师能给予的只是知识传递,而父母能做的更是微乎其微。其实,学习从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老师和父母给予的帮助很重要。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陪伴者,为他保驾护航,在他放弃的时候给他力量、推他一把,在他学习的路途上,陪他坚持下去。一个人的旅程或许艰辛,但有了父母的陪伴,狂风暴雨中便有了遮蔽所。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位妈妈的故事,从她与孩子的经历上,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有多大。 鲁尼快5岁时,经过慎重考虑,多地走访,我给他报名学跆拳道。 小家伙一开始很喜欢,可上了两月后,开始不耐烦了。 一天晚上,他终于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课!” “为什么啊?” “我不喜欢练跆拳道!” 对孩子的这种反应,我早有预料,于是安慰两句,然后坚定地告诉他:“今天必须得上!既然报名了,就要坚持下去,妈妈会陪着你的。” “不去,我就不去!”他继续闹,然后感叹道:“大人真幸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孩子真不幸福,什么都要听大人的!” 我告诉他:“很多事情你们小孩还不懂,不能做决定,就得听大人的!”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曾告诉自己: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凡事跟他商量,绝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然而,有了孩子之后,我的想法渐渐变了。 我发现,父母绝对不可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时甚至逼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尤其是在学习上。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然而很多时候却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 在孩子对舞蹈、音乐等感兴趣时,二话不说,报名。 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又遵从孩子的决定,不想学就不学了呗,没事,孩子快乐就好。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孩子的学习,自然要尊重其兴趣为前提,但大部分由兴趣引发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后,必然会遇到瓶颈,这时兴趣可能就变成了折磨。 只要坚持下去,折磨过了,兴趣变成了特长,接下去就是享受。这种变成特长之后享受到的乐趣,又会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以孩子的天性来看,早期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容易感兴趣,但要想仅靠兴趣和内驱力让孩子长期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并坚持下去,基本不可能。 任何学习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 当然,家长的“逼迫”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逆反。 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学钢琴,七岁获得“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八岁考了钢琴10级。当时,他太太以为家里就要出一个钢琴家了,于是开始给女儿加量。本来每星期学习一个半小时,增加到每星期五个小时。 这使女儿热情骤减,就在她想放弃的时候,俞敏洪对女儿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宝贝,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 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 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 听完后,孩子不但没放弃,反而更加自觉地练琴。后来,她的钢琴弹得越来越流畅,而且也开始对其他乐器产生兴趣。 学习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一个同事,每周风雨无阻送女儿去学钢琴。女儿上课,她也跟着记笔记、背乐理。结果,女儿学钢琴10年,拿到钢琴10级证书,她也跟着学会了弹钢琴。 学琴过程中,她女儿也曾有过要放弃的念头,正是她的这份认真和耐心,才让女儿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去,让弹琴成为了女儿最大的爱好。 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一个优秀的孩子,绝不可能横空出世,其背后必然有着父母付出的无数时间和心血。 蔡康永先生曾说: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父母就要承担起责任,在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对他说声:“孩子,再坚持一下,我陪着你。” 引领孩子走出小小的舒适区,带着孩子走过前面那段不怎么顺利的道路后,他才能体会到付出后收获的喜悦。这才是给孩子真正的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