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姜子牙,出自昆仑山玉虚宫,其人在麒麟崖熬读谋略术书40余载,终腹成兵戈。后受命踏入凡尘,骑着四不像神鹿,手持斩仙飞刀来到渭水河畔,成为周武王的相父,率36路人马东讨殷商,而助西周崛起,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如此富有神奇色彩,且为人津津乐道。正所谓“太公在此,诸神回避”,历史上存在过的姜子牙,真有演义中那般神奇吗,显然不可能。但翻阅史料我们发现,处于3千多年前的姜子牙,竟然活了139岁,渭水垂钓等待时机时,他已白发苍苍有72岁。姜子牙兴周八百年,被赞“全智全能”,仅此一点,其人绝非寻常之辈,《史记》给出的记载亦玄妙莫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子牙出身不俗,其先祖在尧舜禹时期,就为四岳之一。彼时的“四岳”并非指山川,而是掌管四方的四大诸侯。到了大禹治水时,姜子牙先祖又不辞劳苦的追随左右,故而受大禹器重,分封吕地。自此开始姜姓吕氏的子孙世世代代掌持着吕地,一直到殷商时期姜子牙这一代,仍旧是吕地贵族。也正是因为如此,姜子牙才能博览群书典籍,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胸中有文墨计谋的大才。姜子牙并非一直赋闲在家,其早年为殷商之臣,事纣王,但因其为大族之后,故而受忌惮,不被纣王器重,这才愤然辞归。 离开商纣王的姜子牙,并没有直奔家中,而是游走四方诸侯,然而众人皆畏纣王之威,没有人愿意收留重用姜子牙。如此一来,姜子牙才返回家中,家境也逐渐衰落。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蹉跎了半生已年过七旬的姜子牙,依然没有放弃满腹才学,当他察觉居于西陲的周文王姬发有取殷商而代之的心愿后,立即从吕地远赴渭水河畔,等待周文王的到来。周文王姬发知晓姜子牙的过去,故而两人志愿契合。在姜子牙的运筹帷幄下,西周率诸侯伐纣灭商,姜子牙夙愿达成。周武王分封时,将姜子牙分于齐地,故而姜子牙也称“齐太公”。 姜子牙将齐地归于顺遂后,留下第三个儿子丘穆公守护,自己则携长子再度回到周武王身边辅佐,周武王病卒后,姜子牙又辅佐了周成王、周康王,历事西周四代,居功甚伟。辅佐西周之王以外,姜子牙还将毕生所学著成多部典籍传于后世子孙,其中就包括先秦典籍《太公六韬》,此书智谋高超深不可测,成为数千年来谋士的必读之书,诸如西汉张良、三国诸葛亮等人皆读《太公六韬》。公元前1017年,已经139岁的姜子牙寿终正寝,终结了他神秘莫测的一生。其子得姜子牙真传,继承其位,仍为周室肱骨辅佐周康王。 姜子牙卒于陕西,故而陕西咸阳有姜太公墓,当然如此功勋卓著的人不可能只有一处墓地,其故里河南新乡卫辉亦有一座姜子牙墓,别处亦有衣冠冢存在。《陕西通志》记载,姜子牙死后,奉安于咸阳周陵。其墓冢高达10余米,遍布森森柏木,肃穆非常。当地人皆敬仰姜子牙的功绩,常于清明时节到墓冢前焚香祭祀,并为坟冢填土。且世代传说姜子牙入土后,墓冢前常有狐狸徘徊出没,做拱手作揖状,甚异。然而转瞬之间,三千余年的时光流逝,姜子牙墓也逐渐荒废,鲜为人知,直到1986年。陕西咸阳考古学者介绍,1986年开春,一行人途径姜太公墓时,专门进行了勘测。 考古学者小心翼翼的提取墓冢夯土层检测,确认年代极为久远,为西周大墓。而在深入的试探发掘中,人们从墓冢的后侧深入5米后,发现了一些碎裂的砖瓦,并且发现了一个陶壶及些许陶片,因为墓冢并无被盗的迹象,没有盗洞,故而众人没有继续发掘,而是原样封存保护,取陶壶、陶片回博物馆研究,最终发现确为西周。 学者由此断定,咸阳姜子牙应为真身墓无疑。毕竟姜子牙生前虽有封地齐,但他并未居于齐地,而是长时间待在陕西周室,去世时亦在陕西。而且他去世后,长子依旧留在了陕西,结合史料种种记载,姜子牙埋于咸阳的可能很大。而姜子牙墓也一直存在,并且得到考古学者不遗余力的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