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是一个看起来像周日的周六,不想上班让我心生恐惧

 孙书其 2019-05-05

虽然还没开始上班,但大型恐怖片的前奏——上班前一天,已经让我心生恐惧了。

这届年轻人真的不想上班,但迫于生活压力又不得不去。曾有人说过,“生活里80%的痛苦都来自于上班,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不上班,就会有100%的痛苦来自于没钱。所以在上班和没钱之间,我选择上班。”

我不知道讲这话的人到底是谁,但ta真是一个精明的社会观察家。

脉脉曾在两年前研究过“职场人的厌班情绪”,结果显示,职场人的“丧班”(讨厌上班)现象较为严重:

在这份调查中,有40.6%的人自称“丧班晚期”,32.3%的人自称“中度丧班”,27.1%的人自称“没有/轻度丧班”;

关于不想上班的原因,47.9%的人选“赚得少”,33.3%的人选“纯粹不想上班”,30.2%的人选“不喜欢工作内容、伙伴”;而面对“为什么要上班”的灵魂拷问,四分之三地人坦承“因为穷”,超过一成的人是“因为梦想”,剩下不到一成的人则表示“不知道,没想过”。

他们还梳理了职场人一周的情绪走向:周一,中度不开心或转轻度不开心;周二,无感觉,带有轻度不开心;周三,无感觉;周四,轻度无感觉,不开心有所回升;周五,无感觉转开心;周六,开心转非常开心;周日,情绪复杂,开心、沮丧、无感觉都有。

职场人都心知肚明,这种情绪跟真正的周几无关,它只跟距离工作日和休息日的远近相关。譬如在今天,一个类似周天的周六,你不会有周六“开心得转圈圈”的情绪,真实情绪是,在假期狂欢的戛然而止中陷入无尽空虚,对即将降临的工作日战战兢兢。

所有这些不想上班的负面情绪,用专业术语来表达,就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体验之下,因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个概念最早由纽约临床心理学家H·F弗洛登伯格于1974 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后来M aslach研究了工作中因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将它称为职业倦怠。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 “职业倦怠”,可以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克(Christina Maslach)提出的“马氏工作倦怠量表”,从三个层面来确定这种状态:

1.情绪衰竭,指个人在与他人互动的工作过程中,因身体和心理不能达到环境的要求而产生精疲力竭、精神耗损、无力感与失去兴趣等情绪问题。

2.缺乏人性,个体以消极、冷漠、嘲讽等负面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包括工作伙伴与服务对象。

3.成就感低落,个体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感到沮丧、失败和能力不足,对自己有消极负面的评价。

如果以上三条你基本符合,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中招了。

但也不必过分紧张,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职场心理综合症,而且你有很多办法去调节。比如确定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在这个基础上找准职场兴奋点;积极面对自身问题,从注意力角度制定工作计划,尽力让工作变得可控;寻求支持,跟朋友或者同事聊一聊这个话题。

总而言之,打起精神,毕竟“小长假”结束之后,你面对的是一个“小长工作日”。

今天壹读君留给大家的问题是:

你为了不上班,想过什么神奇的理由?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