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给一位学者写信:“弟素不肯为人作序,世所共知,兹特为兄破例,聊示微意。” 这是钱钟书一生唯一一次主动为人作序。这本书就是在80年代曾经轰动整个出版社和史学界的“走向世界丛书”。 几十年后,这位学者新书出版,近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身体诸多不便的情况下,欣然答应为其亲笔写序。 能让钱钟书夫妇如此敬重,夫妻之间双序珠玉交辉。这个人是谁呢?他便是著名出版家钟叔河先生。杨绛先生力荐的便是他的心血之作《念楼学短》。 书中所含内容横跨多个领域、包罗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篇篇短小精悍,句句朗朗上口。被称为百字版的《古文观止》。共530篇经典古文,53项国学经典,让读者全面了解古文的面貌。 每篇古文都在百字以内,独立成篇,文章风趣生动。每篇文章后钟叔河老先生都做了注解。 《念楼学短》是他一开始为了培养外孙女的文言文兴趣而编撰的。后来虽然外孙女没有学文,这件事情却坚持做了下来。 刚开始文章发布在各地报刊,20年的时间过去便集结成册,多次印行,深受大众喜欢。文章质朴生动,文字微言大义。 书名取自《念楼学短》,钟老先生说楼名别无深意,只是因为自己住在二十层,念楼者,廿楼也。这套古文选书便是在此处编撰完成。 “学短”指的是学其短,便是要从古人的文章中学写作之精妙、学知识之广博、学道理之深入浅出。他说:“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想要拉近与经典古言文的距离,这本书不容错过。读后便爱不释手,自我总结一下,这本书主要体现有三好。 第一:选题好。 虽然老祖宗的时代已经过去,社会和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进步。但我们依然要珍重前人留下的处世哲学,在浮躁的社会中古为今用,也会同样使自己心境清明。 在《念楼学短》这本书,钟老先生把论语十篇和孟子九篇放在了首位。 开篇便提到了师生之间,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他说孔子虽身为导师却不说大话,最为可取,师生之间各言尔志,能够平等的进行讨论,也很值得现代人借鉴。 又提到论语里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岸上,眼望着奔腾不断的河水,有感而发,便说出此句流芳千古的哲学话语。 继而又提到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告诫我们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内心充满自信,人的思想和意志便可坚定。 在孟子九篇中又提到暴力无用要以德服人。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钟老又摘选了孟子关于读书的见解。提到两个观点,读书知人和读书不能尽信书。 他说从书中结交古时的智者贤人,可谓是最高级的交友方式。想要切磋学问,提高自己的品行,只靠和朋友交流还不够,更应该去读一些古时贤人所著的著作。但是读书也不能尽信书,不应该一味的相信他们就完全正确,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学会去考究和质疑。 关于孔子和孟子,中国人可谓家喻户晓,他们作为儒家的两颗启明星,一前一后,一个宣扬“仁政”,一个推销“王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老先生在《念楼学短》里提到孔子和孟子的观点,关于求学,关于读书,关于处世。可谓针对现代生活多数人焦虑的根源,利用对古代文言文的剖析一一揭露出来,并辅以古文高义道出了改善方法。 关于这本书的选题,论语和孟子只是开篇的前两篇,书里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等精髓注解。有书序、文论、诗话等,还有新语杂记类,阅微草堂笔记。 下册又经编各种文体类文章,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和抒情文。还有题画文和记事文,写景文等。还有苏轼、陆游和张岱的文章各10篇,精心细选的选题可谓是包罗万象,是古文类的全面概述。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忍不住掩卷长思。 第二:翻译的白话好。 很多人都会觉得古文晦涩难懂,还未细读就已失了耐心。钟老先生的文字却是读来让人感觉朗朗上口,余韵悠长。 比如钟老翻译诗话九篇中的《桃源诗》浅显易懂,而且让人记忆深刻。 清代文学家士禛《池北偶谈》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传者,王摩诘、韩退之、王介甫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 以上是《桃源诗》的原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钟老先生的译文:唐宋诗人以桃花源为题的不少,最著名的是王维、韩愈、王安石的三篇。 我读韩愈的“种桃处处为开花,川原近远征蒸红霞”,王安石的“世人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觉得意思都好,笔力也雄健。但作者总好像用全力拉硬弓,虽然弓开如满月,总免不了有些面红气喘。 而读王维诗,从“渔舟逐水爱山春”起,到“春来便是桃花水,不辨仙缘何处寻”。犹如行云流水,自由自在,全是美的享受。盛唐的最高成就,真是难得赶上。 原文译文两相对比一下,钟老翻译的白话是不是比较生动有趣,还添加了诗句做对比,让读者心中一下了然。 这也只是书中的一篇,书中的每一篇每个字,钟老都用尽了心思。即使是弱冠的少年或者是耄耋的老者,都可以读懂。 第三:注释好。 杨绛老先生在序言里说《念楼学短》合集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除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不信只要试读一篇两篇,就知此言不虚。 读钟老的《念楼学短》,通过原文译文,再去读他对文章深一层的注释。会发现原来看问题,还可以有另一层深意和其他角度。 在论语十篇他提到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时说,逝者如斯,这句话流露出来的无常之感,普通人触景生情时总常常有,读到这个时候你就应该会想到原来2500年前的老夫子,也有同我们一样的感受和情思。 你是不是就会领悟到了人性的永恒和伟大,可见智慧的力量的确可以超越时空,逝者如斯,为精神能常在。 在下册的议论文第13篇《儿子取名》一文中,提到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的意义。钟老的注解是这则短文,从故事本身是文学之家的家事,立意提升到生活的智慧和父子间的亲情。 在《对不住》一文中,他说真正的文学批评也是一种作品,作者同样有写作和发表的自由,不过不应该要求别人一定得听,正如文学作品不能要求,别人看了一定得说好。 书中提出的观点都逻辑清晰,又能引发起读者情感共鸣,看完总会让人心有所得。 钟老的笔力深厚,文章博大精深。看完书后,我只浅浅的看出这三点好处。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好的作品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它如沧海遗珠,将永远闪烁在文学的沙滩上。 文学院教授张三夕老师说,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品读文学经典,是因为可以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提升认知境界,收获诗意人生。 那么这本《念楼学短》,无疑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传统文化,优雅的提升了自己,学会了更好的生活。 遇见这本书,可以说是幸运吧。 |
|
来自: 昵称34866003 > 《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