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桥北街

 国民一员 2019-05-05

       二十年前,第一次到高桥时,在老街的小浜路以西曾有一排饶有情调的本地老宅子,老宅子的背后有一条狭长的石板街,这就是最早给我的小镇印象——北街。

        听说北街还有一些原生态的历史建筑,于是专为北街到高桥走访,也许还能扣响沉睡的历史大门,“吱呀”一声,推开凝重的门扉,于是闻到了一阵空房深锁的霉陈味。阴湿的天井里青苔葱绿,西斜的落日把余辉轻轻抹在厅阁的一角,在一片鸦雀无声的寂静中,我贪婪地环顾着四周……

       “早拆光了!”一位老居民指着我依稀能辨的方向说。从前的小浜路连同北街已扩建成现在的季景北路,北街,只剩下了王家街以北一段。上次黄馆长跟我提到过,北街应该还有一点原始的建筑尚未动工,那就从这被截断了的北街进去吧,虽然来晚了二十年,总算还是在北街未被清除前来了。

        尽管高桥镇口已是车水马龙,尽管西街上已经大兴土木,残留下来的那半段北街仍然保持着它的僻静和闭塞,就像那段已经消失了的北街一样,狭窄而安宁。

        北街的居民住宅已变化很多,大多已是翻造后的水泥小楼,所以使得那些依旧“我行我素”、基本保持着原始风貌的老宅尤为显著,尤为与众不同,特别是它们的气质、它们的风貌甚至那些残败、颓废的景象,即便是在奄奄一息中也仍然散发着令人思古、令人感怀的情调,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高桥镇老街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字以“保护责任者”的名义出现在所有被列入历史建筑的铭牌上,从这些铭牌上可以看到新场镇的影子。但是不少高桥镇的原住户并不热心“历史风貌区”的建设,他们对自己住了几辈子的老家已经饱含了太多的怨恨,他们渴望改善住房条件和设施,甚至希望早点拆迁。许多开发中的老镇都面临着差不多的问题,改善民生和保护历史遗存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矛盾,甚至对立。历史老宅就是在这样的夹缝里艰难生存着,好不容易地为今人留下一点遗迹,已经破败不堪,甚至荡然无存。

        北街上沈氏民宅建于清代,虽然如今已成为一般居宅,但前店铺后住房的原始格局还能分辨。紧对面的264号益氏老宅,那风吹雨打的变化就太大了。正好有半扇排门半开着,我便侧身而入。宅子里很乱,杂物横堆,但依然是清清楚楚的三进院落,最后一进院子被砌起了一堵高墙,把院子一分为二。一条家犬闻声而吠,并威胁着朝我前来,一声紧过一声的“警告”把屋里的一位老伯引了出来。

       “什么事啊?”屋里又传出来一位老太的声音。

       “是人家来看老房子。”老伯一边阻挡着家犬,一边回应屋内。这条家犬好像有点不大卖账,拱在老伯的胯下继续对我发出威嚇的叫声。

        看得出,老伯住的那一半院落已是经过了改造,而高墙的另一半内,庭院深深,门窗歪斜,仿佛历尽沧桑,故物尽殆,一阵凄凉景象。

        后建的花山路把北街截去了一大截,北街口上一幢清代三进式院落正好被马路切到墙根,翁氏民宅被幸运保存了下来;现在是一家二开间的杂货商店。越过花山路,北街像条顽强的蚯蚓,继续往北延伸,一直扭曲到欧高路的一条支弄前。

        其实,除了已经挂牌的历史建筑外,北街上338号和358号两幢老宅都是非常不错的三进制大宅院,只是相貌更为显得残破而已,不知老街保护领导小组为何要把它们遗漏?

        北街有好几个“黄氏民宅”,当然都是不能与西街的“黄氏民宅”相比的,但北街382号——386号的“黄氏民宅”是一幢特别有味的合围式的含有天井的二层楼群房,铭牌上标称为:旧式里弄,但就是在旧式里弄里,这样风格的楼房建筑仍然为数不多。可惜楼房已有较大变动,后加的二楼过道、新翻的楼梯和变味的外墙都是非常遗憾的败笔,老人们说,这都是当初的房产公司搞的,原来这是高桥物业的房产。

        高桥北街虽已残存不全,但依然五光十色,包藏着珍贵的历史遗迹,希望在高桥老街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日臻完美的进程中,让这些濒临困境的老宅重新焕发它们的历史光彩。 

                                                                                                   2011年9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