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苏勇 勇说管理 第73期 近年来,大大小小的企业家,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学习王阳明学说成为一种风气。彼此见面聊天,不说几句王阳明似乎都不好意思,似乎就不与时俱进,赶不上时代步伐。 企业家学习阳明学说,其中一个很主要原因是响应领导人的倡导。通过学习阳明心学,弘扬传统文化和正能量,并将传统文化精华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之中。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论你是否承认,不论你主观上是否意识到,都有形无形、隐性显性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文化的外在形态随着岁月迁移可能会有变迁演进,例如大陆现在不写繁体字、书籍也是横排等等,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传统文化表象下的文化传统内涵,却是影响深远,且作用巨大。 王阳明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么,对于企业家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当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创立了其核心学说“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物,他认为向外界客观事物寻求真理的做法是错误的,而应该反求诸己,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去感悟,去寻求世界真理。 他针对学生所问:外界美丽的花和树并不因为我们没有看见它就不存在的问题,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可以说代表了他心学的核心:“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意思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记得我在30多年前攻读中国思想文化史硕士学位时,看到有的文献认为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举的就是这个例子。 抛开哲学意义上纠结的唯心唯物不谈,我理解王阳明此话的意思是说,你未看见此花时,此花虽然存在,但在你心中的认知价值是没有的,而当你来看见此花时,此花的价值,包括颜色、形状等美学意义便彰显出来,所以此花的核心价值是在你心中而不是在外界。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见王阳明对于“心力”的强调,对于“心”在人的行为和认知中作用的强调。而正因为如此,他指出“破心中贼”是一件最难的事。 作为企业的掌门人,企业家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我在《管理伦理学》课程中反复强调,一个社会中,各类组织的使命不同,分工不同,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为消费者和社会提供优质先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正当利润,并依法给国家纳税,同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完全无可厚非。 而要“破心中贼”的是:赚什么样的钱,怎么样去赚钱,这才是关键。当企业通过做假账可以获取一时的利润,做还是不做?明知排放的污水会危害临近地区的百姓,上不上环保设备?如此种种,有的企业家态度明确,例如我访谈过的金蝶国际集团董事长徐少春就明确提出,希望用金蝶提供的软件和服务,“让天下没有假账”。也有的企业家在面临此种问题时,内心可能有过纠结,尤其是当国家没有强制性标准和惩罚措施时更是如此。他可能并不愿意做那些不良行为,但往往战胜不了自我,破不了心中的“贼”。而此时此刻,恰恰是“破心中贼”最要紧的关头。 只要你真正相信和愿意学习阳明学说,愿意通过内心修炼、反省、感悟而“致良知”,那就一定能够战胜自我,对自己应作出何种决策得出正确答案,而不会去纠结于他人是否做,去归因于外界环境。因为,在阳明先生看来,工作即修行!企业家的正确决策就是最好的修行,是提升自我的光明大道。 复旦教授聊管理 最新思维抢先知 苏勇教授 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