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11月12日14时25分讯(凃小义)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在STEM教育专业发展方面有哪些途径?STEM教育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11月11日下午,在第五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分会场“主题论坛三”上,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张逸中、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唐开福、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海云、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蒲戈光,围绕“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的STEM教育信息化赋能途径”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张逸中发言 陈佳 摄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唐开福发言 陈佳 摄 敲黑板!STEM教育信息化赋能途径有这些 活动现场,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张逸中指出,教师知识面的欠缺,课程的缺乏、整体方案的不完整等,是目前许多学校的STEM教育存在的痛点和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上海STEM云中心从STEM资源建设(课程引进、教师培养、器材支持、素养测评、创新活动)和STEM项目孵化(顶层设计、专家支持、参访交流、竞赛出口、成果推荐)两个维度帮助学校开展STEM教育。 过去五年,上海STEM云中心已经帮助全国500多所学校进行了三年规划,并提供完整的顶层方案,提供第一期课程及所需器材,以及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等。旨在培养更多未来人才,让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本领,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唐开福分享了四条探索STEM教师赋能新路径,其中包括构建学校STEM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支持系统、调动社会力量参与STEM教师的培养活动、组建STEM教师学习共同体等。他提到,希望大家做一名具有STEM教育理念、知识、方法、能力的“四有教师”。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海云围绕STEM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了分享。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分享了美国推出的《STEM 2026》报告中提出的六大愿景:网络化且参与度高的实践社区,加入特别设计的游戏和探险类学习活动,用跨学科方法解决“大挑战”的教育经验,创新技术支持的灵活且包容的学习空间,创新且具操作性的学习评价,促进多元化且多机遇的社会文化环境。 “当前人工智能的困境是人工智能不具备创造知识与破坏知识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蒲戈光认为,未来教育的手段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知识与破坏知识的能力。他表示,我们要回归知识本源,培养研究型人才、设计型人才;不久的未来,人文科学内的美学、艺术、人文、社会、哲学等将强势回归。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海云发言 陈佳 摄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蒲戈光发言 陈佳 摄 圆桌会议陈佳 摄 划重点!我们的教育将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 在圆桌论坛环节,四位教育人就“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人工智能对教师职业的冲击”、“STEM教育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蒲戈光表示,人工智能是不可扭转的趋势,我们不能与之对抗,要拥抱它。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当新的产业智慧出来以后,也会有新的智慧出来,所以不必过于担忧。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海云讲到,人工智能进校园在硬件上很容易实现,但是软件上是否真的有助于教学,还值得思考。例如在高校,线上线下的学习加上VR手段,可能为教学多元化、空间构建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在中小学阶段还是应该回归本真的教育,因为训练和教育完全是两码事,教育是对全人的教育。 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张逸中表示,利用人工智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掌握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学习能力等,都会成为未来的常态。未来会将单方面技能性的学习模式、机械式的模式都交给机器。所以我们不应该太过忧虑、害怕被替换,要更多地看到其好的方面。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唐开福则认为,对于老师这个群体来讲,首先就是要学会学习。当大家都不了解STEM教育到底是什么,它的价值是什么,什么样的方式适合STEM教育的教学,就需要老师们先自己去学习、研究。当外部条件不能改变时,一定不能等,要靠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去摸索。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去研究怎么把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 此外,上海STEM云中心主任张逸中特别指出,现在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认知,即STEM是一门独立学科,就像数学、物理、化学分别是一个学科。但STEM本身是对各个传统学科的升级。例如物理,是从过去单纯对物理的知识学习上升到对物理本身的科学方法、物理背后的规律的学习。所以STEM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些学科的认知和范围进行扩大学习,同时再讲究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合影留念 陈佳 摄 |
|
来自: 阅读与探究 > 《信息技术(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