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们选择去广东、深圳打工,离开自己的家乡,为什么?因为打工赚到的收入比在家乡多。现在人们选择不生孩子或者少生孩子,为什么?因为生、养、教孩子的成本高,收益呢?就一般。比较完收入/成本后,人们选择不生或者少生孩子。人们选择去大城市定居,还是因为收入/成本比高,现在居住在大城市的成本超过收益,人们就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为了留住这些不愿意留在大城市的人口,大城市推行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成本比的政策,俗称”人才争夺战“。所谓的人才争夺战实际是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成本比的战略,没有什么新意。 收入/成本比决定人们和谁结婚、生不生孩子、生多少孩子、上学、职业选择、居住地点选择等等。没有人会拿自己的财务自由开玩笑,给自己套上债务、成本的套索,违背收入/成本比,把自己的幸福、自由整掉。 未来的一线城市人口将大幅度下降,为什么?收入/成本之比。在交通、通讯、收入模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离开一线城市会降低成本,不会影响收入。在这样的条件下,离开一线城市意味着收入/成本之比大幅度提高,继续留在一线城市,收入/成本之比维持不变。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怎么可能违背收入/成本之比,继续选择留在一线城市呢?这是违背简单经济规律的,也是不可能的。 看表面的人看不到大城市人口将会大幅度下降,因为他们根据的是历史数据,数据是后知后觉的,数据不会说话。有人说用数据说话,这个数据是证明他们正确、实际是错误的数据。根据数据,在数据出现拐点前,一线城市的人口一直在增加,由一线城市人口一直增加的数据,怎么可能预测即将出现人口下降呢?那些用数据说话的人,他们无法预测未来大城市人口将大幅度下降,更不会知道大城市人口大幅度下降符合经济规律、符合科学规律。 在收入/成本比面前,传统、文化等力量还不如一张纸,不捅自破。30年前的计划生育不仅彻底失败,还带来了老龄化的社会问题。2015年以来放开人口出生限制,由于人们选择生不生、生多少孩子的标准是收入/成本之比,结果呢?政策失效,人们仍然选择不生或者少生孩子。中国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还有”多子多福“的文化,这些传统和文化,在收入/成本比面前一点反抗力也没有。以后生孩子将是稀有人种做的事情,正常人不会选择生孩子,除非改善生孩子的收入/成本之比。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最大进步是不需要居住在一线城市就可以占领一线城市的市场,赚取一线城市的收入。以前,新疆的哈密瓜要在北京租门店、设销售点、派工作人员才能开拓北京瓜果市场,现在不需要了,现在只要在哈密开个网站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由网流、物联网、互联网就解决了。 正确的话重复三遍:未来一线城市、大城市人口将大幅度减少,少到各个地方的收入/成本比相等为止。未来一线城市、大城市的房子将一钱不值。现在住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千万别买房,谁买谁失去财务自由,谁买谁损失生的青春和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