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这个小男孩因为姥姥没有给自己平板电脑,想都没想反手就去打姥姥,即使在节目采访中,他不仅没有悔意,反而对着镜头说:她听不懂人话! (视频来源:《变形计》-10岁的赵楚苌) 没有深挖的话,可能就以为是孩子与老人之间没感情,闹闹玩的。其实不是,由于他妈妈(乐华公司CEO杜华)忙工作,他几乎是跟着姥姥长大的,如果说跟谁睡就是谁的孩子,那他应该算他姥姥的孩子了。 对待“自己辛苦带大的孩子,现在掌掴打自己”的问题上,这位姥姥可以说,对他很容忍,甚至有些隔代亲的溺爱了。 再加上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的缺席,才10岁大的他已经初具了公子哥的气质。 早上醒来,赖着躺着玩手机一动不动,让姥姥给自己穿好衣袜、系好鞋带,才肯下床,而他的表情没有丝毫不好意思,想来应该是平时享受惯了姥姥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有网友羡慕:也请赐我一个这样的姥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24小时伺候,我也好想当一回巨婴,想想都好美好 也有网友质疑:这可是把他养大的姥姥啊,怎么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的呀?简直就是把她当保姆、当女仆来对待!这孩子明显就是被惯坏了 看了节目之后,妈妈杜华自己也反思说,对孩子教育的缺失:那我觉得很大的是我自己的问题,因为忙。 由于家长教育的缺失,养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的毛病,对他人造成伤害却不自知。 然而,伤害不止有对别人的,还有的是对自己的。 上周发生的一个很痛心悲剧:上海一个17岁男孩,与妈妈发生争吵之后,跳下高架桥,当场死亡。 这次少年把伤害直接投在了自己身上,命都没了。 随着跳桥视频的被曝光,事件被转次数过大,网友的热议(90%是骂这位妈妈的),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很多官方媒体也进行了跟进。 就对“孩子犯了错,当妈的说俩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母亲也是人,都有控制不住坏情绪的时候。 但是,我对新闻视频里的“母亲把车停在车流不息的高架上,责骂'处置'孩子”并不能理解。这个孩子得犯多大的错,要马上把车停在这么危险的地方摆pose骂孩子,安全都不要了吗? 想想都觉得这个惩罚太胆大也太毒烈,母亲以为自己尽心尽力“完成”了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母亲当时内心os可能是这样:你看我都不顾自己安全,下车亲自开导教育你,你怎么就听不懂呢),可孩子呢?他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也许孩子当时满脑子都是:死了,就再也不用听你的辱骂,看你的脸色了! 可家长并没有听到孩子的心声,依旧不停骂。也把本应平安无事的好结局给骂成了悲剧收尾。 国外类似事件也曝出过不少,泰国一家超市就曾发生这样的一件事: 父亲和儿子发生了争吵,吵了很久之后,父亲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放了一把手枪。 儿子气不过,当着父亲的面,拿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就是一枪。 这时父亲还以为是孩子恶作剧,还在孩子开枪倒下之时,又给了他一巴掌。 一段不当的教育,一段责骂,乃至一段争吵,都能把一个好好的孩子赶上绝路。 我们家长该怎么办?还要这样继续下去吗? 相信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会再选择这样做了。因为他们经历过的伤痛,不会让自己孩子再“品尝”一遍了,也不会让自己处在悔恨与自责中了。 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这样完善教育方式、调整自己说话沟通的方式: 1、用以身作则代替打骂说教 孩子逆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加,也会表现更明显。父母说教次数越多,大人孩子之间的冲突越严重,情绪失控就会一触即发。 这时的父母不妨先暂停一下说教的教育习惯,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引导孩子把充沛的能量用在积极的自我发展上,而不是用在与大人的抗衡上。 比如,你希望孩子多些阅读,少些叛逆,那很简单,你自己先每天尝试读读书翻翻画册,为孩子营造一个恬静的阅读环境,而不是自己有时间就抱着手机不放手,却一边唠叨说教孩子不能玩手机,要去看书。 ![]() 当忍不住想唠叨、斥责时,不妨用个更恰当平和的对话(沟通)方式: 比如就可以把“我和你说话呢,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爱理不理的?”换成“我感觉你今天有点不开心,能不能和我(们)说说看?看看我(们)能不能帮你。” 也请不要再说“你个小孩子懂什么,我怎么生出来这么犟的孩子!我都是为了你好呀!”换成“欢迎你发表自己意见,你看,你说出自己的看法了,我们彼此又更加理解了,也知道怎样帮你了。” (这类对话还有很多,大人在说出来之前,稍微变通一下就可以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哈。) ![]() 2、尊重孩子是一个个体 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这样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理解下来即:孩子不止是你的孩子,他们更是一个个单独的“别人”,他们是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如果还以“我的孩子,必须听我的,我说了算”等这类道德绑架孩子,注定会是一次失败的教育。 吴绮莉对女儿(“小龙女”吴卓林)就是采取的类似教育方式:孩子是我生是我养的,家里我最大,她不听话就得挨打,这是完全把女儿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根本没在意女儿个人的想法。这也导致了后面吴卓林想尽办法逃离她的“魔掌”,即使到现在也不愿意和她联系。 ![]() 3、给孩子尊重生命的教育(避免自伤伤他) 日常可以通过绘本、动画又或是小草小花、小猫小狗,把生命的重要性有意识地传递给孩子: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再有,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宝贵生命。 ![]() 在孩子有不良情绪时,让孩子知道:不能着急冲动,还有爸爸妈妈等信赖的人可以聆听自己的想法,可以帮自己解决烦恼。如果孩子内向不愿意倾诉排解,也可以教孩子借助外物来转移不良情绪,避免自伤。 研究表明,有两类孩子不容易自伤或者自杀:运动爱好者和“书呆子”。即有自己兴趣爱好的孩子不容易自我攻击和攻击他人。 ![]() 孩子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家长身上的问题。同时,家长也是一面镜子,家长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和价值观等,无不被孩子视为“成长范本”般模仿学习。孩子身上都带有父母的影子,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成那样的人就可以了。 育儿,可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期间的苦恼阻碍就像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临爆发了。但看到孩子心理、身体都健健康康成长,那一刻所有付出一切都值了,这也许就是为人父母的最大成就感与幸福满足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