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时期,为什么其他国家都称“公”,例如齐桓公,唯独楚国称“王”,例如楚庄王?

 real寿元调养 2019-05-05

春秋时期,春秋五霸都称'公',而楚国称王,是有历史缘由的。

但是,中原各国国君的称号后面都冠有“公”字,与周天子分封的'公、侯、伯、自、男'五等爵位,其实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就是一种尊称。



参加过高考的亲们都熟知“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郑国是伯爵,所以孔子称郑国国君为'郑伯',可是通篇讲的都是郑庄公姬寤生与他老娘和弟弟的的故事。比如齐国是侯爵,他们的国君也称齐庄公。

这些流传下来的称呼,对于国君本人来说是陌生的,它是国君死后,卿大夫们根据他当国君的表现,给他们的一个“谥号”,作为一生功业的评价。

因此春秋时代的国君称号,可以用一个大致的公式:封地+褒贬+公。比如晋文公、宋襄公、齐桓公等。

若问楚国跟这些称'公'的诸侯国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他们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而楚国不承认,自称为王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楚人自称是火神祝融的后代,他们的先人鬻熊曾是周文王之师。武王伐纣后,楚国没有受封,直到成王时期,楚国庇护了被谗言陷害的周公旦,才被封为小小的子爵,五十里封地,不过巴掌那么大。跟中原的诸侯大国都挨不上边,更别说跟他们并驾齐驱。因此天下诸侯会盟时,楚国只能跟鲜卑酋长一起在门外看火。

楚国因为“出生卑微”,一直为中原各国所卑视。楚国历代先君因此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到熊通时期,楚国打败了江汉流域的随国,很赤裸裸地说“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希望周天子提高楚国的爵位,但周天子拒绝了。熊通一气之下,声称我是蛮夷,我不管你们中原那一套,于是自己称王,号为楚武王。



楚武王一生冒矢疆场,死在了伐随的路上,继任的楚文王也是死在战场上,可谓悲壮!到楚成王时期,经过扩张的楚国已经成为南方大国。

这时齐国在管仲辅佐下变强大,管仲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各诸侯国,成为春秋舞台上的“国际警察”。经常率兵教训一些不听话的国家,当然也包括楚国这个蛮夷大国。各诸侯国联兵雄赳赳地来开到楚国方程,兴师问罪'周昭王南巡汉书水不归'和'楚国不进贡包茅'两件事。

一场大战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好在楚国足够强大,够诸侯们掂量掂量,开战能不能占上风。而且管仲也足够贤明,足够识时务,为周天子向楚国讨了几捆茅草,得了理就撤军,避免了两强相争,生灵涂炭。

孔子时代,楚国已经占据江汉流域,成为当时南方疆域广大的国家,可是在《春秋》里,他老人家还是依旧一口一个“楚子”,丝毫没有抬高楚国国际地位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