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永新:时光从不辜负任何真诚的努力

 公司总裁 2019-05-05
      提要:
      阅读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国民基本素养也十分重要,国民基本素养构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话语体系。所以我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不是为建一个节而建一个节。而是为了推动整个国家的全民阅读活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此之前,深圳特区报专访被称为推广阅读的“第一人”朱永新。
      凌晨5点,整个城市还在沉睡,朱永新卧室的台灯已经点亮了。熟悉朱永新的人知道,这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习惯,而早起的目的,是为了读书写作。
      一,父亲送给我最大的人生财富
      2019年4月12日,凌晨05:19,朱永新编辑好了当天的第一条微博,以#朱永新人生感悟#为话题开头,他写道:“你真的尽全力了吗?人比人,气死人。如果我们不断地把自己与别人相比较,会产生很多心理失衡。正确的方法是自己与自己比较,你是否竭尽全力了?……”
      朱永新竭尽全力了。无论是当年在苏州大学任教的朱老师,还是时任苏州市副市长的朱市长,到今天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的朱主席,他都竭尽全力了。直至今日,他仍旧把自己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依然在为他心中的“新教育”而四处奔波,为推动全民阅读而大声疾呼。我们见到他,已经是晚上9点,朱永新刚刚结束了一整天的工作,仍旧精神抖擞地接受了深圳特区报的专访,此次他来深圳是应坪山图书馆馆长周国平的邀请在坪山图书馆的开馆仪式上与深圳读者进行阅读分享及互动。
      阅读写作之于朱永新,就如同吃饭睡觉一般,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他的生活,成为了习惯,而这个习惯的养成还要归功于他的父亲。朱永新把早起的习惯当做父亲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朱永新的父亲是一名乡镇小学教师。大概从朱永新读小学一年级开始,父亲每天早晨5:30就会准时把他从床上拖起来,叫他习字读书。
      “小时候我经常埋怨父亲,甚至在心里把他比作《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现在看来,这是父亲送给我最大的人生财富。如果每天比别人多工作两个小时,1年就多了730个小时,50年就多了36500个小时,也就是多了1520天,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来算,差不多延长了12年的生命!而且这每1分钟都是有效的生命!”朱永新在《父亲的礼物》一文中写道。
      二,一场改变个人与国家命运的考试
      也正是由于阅读习惯的养成,让这个苏北农村男孩不断地踏进更为浩瀚的精神世界。1978年2月,已经高中毕业两年,在江苏省大丰县南阳供销社做棉检员的朱永新背着一个自己油漆的小木箱,揣着姨妈送的50元钱和几件衣服,登上了去往苏州的长途汽车。作为文革后刚刚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那时的他还不知道,摇摇晃晃的长途汽车,正拉着他走向人生的岔路口,而那场拉开中国改革开放帷幕的高考,将改变他和无数青年的命运。而那场考试背后的改革洪流,更是改变了共和国的命运。
      朱永新说:“故乡似乎注定是用来告别的。那时我身在故乡,一心想着离开这个地方。就连中学时写小说,用的笔名都是‘过江’‘过海’。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我第一次‘过江’了。1990年,我去日本访学,又第一次‘过海’了。”
      酷爱文学的朱永新报考的是文学专业,由于高考政治几乎考了满分,被阴差阳错地录取到了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政教系。他回忆道,当时刚刚恢复高考,考试要求高中学历或者“相当”高中学历,但是所谓的“相当”就相当到任何人都可以考。很多同学初中没上就直接来参加高考了。当时预选的时候全国1000多万人参加,最后27万人录取。朱永新的大学同学来自不同地方,年龄差距也是相当大。“当时我们一个班年纪大的同学差不多可以做小的父亲了,在一个班两个同学报道时,老师就问:他是不是你父亲。这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的大同学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阅历和经验比老师都丰富,老师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可以帮助解决。”
      回忆起大学生活,朱永新说:“那时候的学生真的是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疯狂地阅读。到图书馆里经常找不到座位,经常需要下午把书包放在那儿抢座位、占座位。与现在一些高校老师除了上课还琢磨着如何赚钱不同,那时候的老师们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学。老师们的学习劲头也不亚于学生,因为他们也是被十年文革压抑和耽误的一代人。为了能够站稳课堂,为了能够追回失去的东西,他们也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所以,他们的确是与学生一起成长。”
      因为成绩优异,大三时,朱永新被选拔到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师资班学习,这个学习班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老师。朱永新说,尤其在上海两年的学习,格外紧张忙碌。他们的学习差不多整合了四年制大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专业的主要课程。而教授这些课程的教师,也是集中了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两所学校的最优秀的教授,如陈科美、李伯黍、燕国材、陈桂生、吴福元等等。许多课程的训练至今仍然难以忘怀。
      三,参加撰写大百科全书和国家部编教材
      如果说父亲是朱永新的第一个老师,那朱永新的大学老师燕国材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恩师。朱永新在《恩师燕国材》一文中写道:“我清晰地记得与燕先生第一次相见的情形。那一天,教室里来了一位个子不高但气度不凡的中年人。上课铃一响,他就健步登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八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八个字,自此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治学的座右铭。”
      在燕老师的指导下,朱永新完成了第一篇中国心理学史的习作《朱熹心理思想研究》。没有想到,这篇出自初学者的论文,被燕老师带到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上,经向潘菽、高觉敷等教授的大力推荐,竟然收录在国内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文集中。之后,燕国材还破格推荐朱永新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国心理学史》《中国心理学参考资料选编》的编纂工作。“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竟然参加撰写了大百科全书和国家教材,是燕老师给了我很多机会和平台。”朱永新说。此后,朱永新在学术和仕途中的每一步,燕老师都及时地给予关注指导。
      时光从不辜负任何真诚的努力。有了恩师的谆谆教导加上朱永新的勤奋,朱永新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1982年,朱永新在苏州大学担任教育学教师。1987年,由于教学科研成果突出,29岁的他被破格从助教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年轻的副教授。1993年,他担任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成为当时全国综合性大学最年轻的教务处长。1997年底,他又被任命为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文化、教育、科技等工作。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2007年12月起任民进中央副主席,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任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2018年3月,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与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这样的“大”头衔相比,朱永新更喜欢的是自己的“小”身份——发起新教育实验的朱老师。于是,深圳特区报记者与朱永新的对话也从一句“朱老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开始。
      学者名片
      朱永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多次被评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