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堆山遗址 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省内考古界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承载绵阳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自从1952年因修建宝成铁路被发现后,1989年文物考古部门对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再度考古发掘,出土了石器、陶器、红烧土等。这些出土器物,不仅可以看出当时人类的生活状况,也为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作为古蜀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提供了有力依据。 边堆山上的远古文明 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因宝成铁路修建而揭开神秘面纱。 边堆山,位于涪城区新皂镇家湾村境内。1952年冬,因宝成铁路修建工程,当时的西南博物馆筹备处的文博工作者对规划铁路沿线展开文物调查,边堆山“背山面水,山顶平缓”等特征引起文博工作者的注意,随即在铁路规划范围内的边堆山北面进行试探性发掘,绵阳近郊的古人类居住遗址由此进入公众视野。 在那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石斧、石凿、刮削器、红黑陶片等。其中,石器的质地相对较低,而陶片的火候高,有的表面有刻划纹,但光洁度较高。经专家鉴定,这批文物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700至4800年。这批文物现馆藏于重庆市博物馆。 ![]() 陶片 ![]() 穿孔陶饰 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是当时省内最早发现的古人类生活遗址,从而在国内考古界引起极大震动。 198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绵阳博物馆对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1989年4月至5月、1989年10月,两家单位先后两次对边堆山“背水面山”的南山腰缓坡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石器、陶片等,同时还发现有红烧土等文化遗存。 1989年出土的器物,年代均是新石器时代,与1952年考古发掘出土器物的遗址,更进一步丰富了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内容。也由此说明,在4700到4800年前,绵阳边堆山就有人类居住。 远古时期的手工业 从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陶片等文物标本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业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在1952年对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石器数量不详,但从1989年发掘出土的30件石器可以看出,石斧、石凿、石刀、石簇、石镰等石器,有成品和半成品,采用磨制、打制工艺制作而成,有的石器是在打制后再进行磨制加工的,但磨制工艺不高,残留明显的打制痕迹。 ![]() 圭形石凿 ![]() 陶饼 在《四川绵阳市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中,专家认为,这批石器多数都是残损品,大部分是在加工中致残的,也有少量石器是在使用中致残的。石器的材料选自山下的安昌河中的砾石,石材硬度不高,加上考古发掘中还发现大量的石坯,可以看出当时在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范围内曾有石器加工作坊,但工艺程度不高。 在1989年出土的400件陶片中,有泥质、夹砂质两类,泥质陶片的颜色包括灰色、红色、黄褐色等,夹砂质陶片颜色有灰色、灰褐色、红褐色、黑褐色、黄褐色等。400件陶片中,超过半数以上都有饰纹,包括绳纹、划纹、线纹、凹弦纹、锥刺纹、戳印纹等。从陶片的形态可以看出,陶器的种类包括陶盘、陶罐、陶盆等。 从出土石器的磨制、打制工艺及陶器烧制与纹饰的丰富性来看,这不仅是当时人们审美需求的体现,也可以看出当时人类的手工制作水平状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实物见证。 ![]() 石镞 ![]() 陶纺轮 4700年前的农耕文明 在边堆山出土的陶纺轮、石器、红烧土等器物,也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大致状况。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在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红烧土,这批红烧土中有草茎痕迹和圆形孔。考古研究者认为,这些红烧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采用草拌泥、木条作筋,经过烘烤后搭建居住的房屋,在遮风挡雨的同时,也有防潮、保暖的功能。 农业生产和制陶,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在山顶平缓,而半山腰也有一处平地,这样的地貌不仅适宜居住也适宜农业生产。而山下就是安昌河,充足的水源也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需求。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水稻是在4500年前才进入四川盆地,因此当时居住在边堆山的人类种植的作物很可能是黍米。陶纺轮的出土则可以看出,当时居住在边堆山的人类已经有了纺织业,但具体的纺织品并不清楚。 在边堆山出土的石器中,刃面普遍较为锋利,而遗址内还发现动物牙齿、磨制骨器,说明当时定居边堆山的古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狩猎。这些石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使用中致残的,加上石器的数量较大,说明狩猎是当时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而狩猎活动的重要载体,是适宜动物生存的环境。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的边堆山及周边区域,森林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边堆山文化探源 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将古绵阳人类活动的时间推前到距今4700年到4800年前。这些人群从哪里来,最终走向何方? 在《从古文化遗址看古代绵阳之江油大水洞》一文中已经谈到,通过出土文物的比对,绵阳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江油大水洞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面貌一脉相承。也就是说,绵阳边堆山文化来源于江油大水洞。几百年后,人类再度迁徙后,边堆山逐渐废弃。到汉代时,这里成为耕地,临江的山坡则被作为墓地,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痕迹。 与边堆山文化相承的,是在1996年发现的新津县宝墩古城遗址,这是成都平原当时最早的文化面貌,距今约4500年。这就是说,在边堆山文化之后几百年,人类的再次迁徙产生了宝墩文化。到距今4000年前后,古蜀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典型的三星堆文化,年代在公元前1700年至1200年,约中原夏商时代,以三星堆为核心,辐射四川大部分地区及鄂西、陕南一带。 三星堆王国衰亡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而在2001年发现的成都金沙遗址,则正好与之相承,并在此时兴旺繁盛。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显示出与三星堆有着深厚渊源的信息。金沙文明秉承三星堆文明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的。 在古蜀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绵阳边堆山文化虽然只是过境文化,但却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可以说明,早在4700年到4800年前,绵阳就适合人类居住。而后,人类随着文明的提高,再次向平原过渡。 (文中部分数据、观点,参考何志国《绵阳边堆山文化研究》、1990年《考古》刊载的《四川绵阳市边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