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之茶文化|茶饼嚼时香透齿,水沈烧处碧凝烟

 崆峒樵隐 2019-05-05
欢娱影视 2018-03-08
 

 

中国制茶历史悠久,而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萌芽,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茶与文化的最初结合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汉赋大家司马相如、杨雄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分别从药用和文学角度谈到茶。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他们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文人雅士多爱饮酒,如竹林七贤。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一些文人们转向好茶。故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相互关联:对于政治家,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对于词赋家,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对于佛家,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中国茶文化初步显现了出来。

— 从生煮羹饮到六大茶类  

从古时的生煮羹饮,到现在的六大茶类,制茶技术经历了几大发展阶段。

茶在最初,是药也是食物

约五千年前,古人就探知了野生茶树的药用功能,并一直作为药用,以后又做成茶菜、茶粥当作食物。直至两汉,茶叶的形态都是以鲜叶为主的。


魏晋南北朝,制茶饮茶逐渐受到重视

西晋张载、左思、郭璞等人的著作里都曾提及茶事。东晋传入佛教后,僧众通过饮茶解除坐禅瞌睡,因此大力提倡饮茶。那时,茶树大都栽在寺院和宫庙内,并且逐年改进制茶法,饮茶风气逐渐扩大。

到了北魏,张揖《广雅》记载了饼茶的制法。此期间,茶叶从生煮羹饮发展到制饼碾末,目的是改进茶味、方便贮藏。同时,也产生了专门的烹饮方法和简单的专用器皿。

唐宋——制茶发达时期

唐代的茶叶制造是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当时,除了蒸青团饼茶以外,也曾出现蒸而不捣的散茶叶或捣而不拍的末茶。唐代饮茶成为上流社会的风俗。中唐建立“贡茶”制度,士大夫阶层对茶引起了重视。此期间,开展与回纥的茶马交易、收取和增加茶税,茶成了当时的主要税入之一。

宋代对茶的品质更为讲究。宋代茶叶制作承袭唐代蒸青制饼加工技术,但工艺更为精细,称为团片。除团饼茶(即片茶)之外,还有散茶叶生产,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制成,呈松散状,故名。

明清-制茶兴旺时期

明代时,采摘细嫩芽叶制造散茶成为趋势,炒菁绿茶大为流行。炒青绿茶的普及,带动了其他茶类发展,由此出现了黄茶、黑茶、花茶。

及至清代,饮茶风气更为普及,深入民间。饮茶的人愈多,制法愈精巧,研究改进制茶技术的工作也就愈加深入。此时绿、黄、黑、白、红及黑茶六大茶类的制作方法已基本形成。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