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位于我国茶区中心,风土宜茶。据历史文物考证,湖南茶叶生产最迟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57-前221年)以前。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尚书·禹贡》荆州有“三邦底贡厥名”的记载,“贡厥名”就是贡茶。汉代初设置的“茶陵县”(今茶陵县),实因陵谷产茶而得名。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笥”和?一笥的木牌及简文,“?”即苦茶。说明西汉时代,在湖南茶叶已作为随葬品。西晋的“荆州土地记”载有“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当时武陵七县,实为十县,几乎包括湘西全境,唐代产茶兴盛,饮茶之风遍及全国,湖南茶叶生产已扩展到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唐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市场需要,茶叶生产已普及到省内各市县,茶类增加,由生煮烹饮到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由绿茶而黑茶而黄茶到红茶而青茶,由烹煮到开水冲泡道冷热水速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
一、发现和生饮野生茶
据古籍记载,神农氏尝百花、百草、使花草成为后世华夏子孙的主要食物和药物来源。仅《诗经》一书,就记载各种花木名称154种。根据实用与观赏,古人将植物粗分为药、草(包括谷物类)、果、木四项,当然包括了药用的茶树。
史传公元二千多年前,神农尝百草得茶。传说神农尝百草,遇毒死于茶树下,茶叶水流入口中而得救。 在神农本草纲目记载了这个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湖南茶叶何时为用,可追溯到公元前千年,公元前9世纪前后的中国《尚书》中的《禹贡》篇:“三邦底贡厥名”,考证“贡厥名”,即诸侯邦国进贡的茶叶。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有“?笥”和“?一笥”木牌竹简,据考证是随葬的茶叶。今茶陵县因陵谷产茶在汉代初设置为“茶陵县”。
从这些传说和历史记载来看,在汉代湖南茶叶已从生煮烹饮过度到了简单的加工阶段。从发现茶叶,到生煮烹饮和晒干收藏,作为药用,持续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从唐以前的各种记载看,对茶叶认识,主要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