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丨黎锦熙:作文真要进步,还需要写作以外的诵读技术训练

 Purefact 2019-05-05

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诵读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韩愈、欧阳修、白居易等文学大家不仅是“诵读爱好者”,也意识到诵读对于写作的促进作用。清代学者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揭示了诵读的文章学价值。到了“五四”时期,叶圣陶、朱自清等名家进一步对诵读对写作的作用做了探讨。其中,黎锦熙关于写作教学的“诵读观”独树一帜、见地颇深,对今天的写作教学有很多启发。

诵读训练差点儿被“消灭”?

“五四”时期,人们开始反省传统教学方式,诵读法也倍遭指责,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另一方面,虽然各级学校非常重视国文教学,可实际上“成绩最坏的就是国文”,作文水平更是“江河日下”。对此,黎锦熙在《中小学国文国语诵读之重要》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当前国文成绩不好是由于“学习的人忽略了技术第一”,这里所谓的“技术第一”就是指诵读技术

黎锦熙认为语文是“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针对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痛心疾首地说:“现在国语课本的诵读更不成话了,简直完全消灭了诵读的技术训练。”他反复强调,“作文是国文的技术训练”,“作文真要进步,还需要写作以外的诵读技术训练”

黎氏诵读观
诵读的内涵

“诵读就是儿童将声音与意义结合的一种‘发表’。”

强调诵读不仅仅是出声音的读,更是一种言语表达方式。

诵读的技术

“要声音真与意义相结合,便要练习论理的读法——注意词类和句读的断续和轻重;要表现文学的意味和兴趣,就要练习审美的读法——注意声情的抑扬抗坠。”

审美的读法

也就是“美的说话式”,即“文字音调不误,高下、徐疾、抑扬、气度又与自然的审美的说话无殊,斯为上等”。

可以看出,黎锦熙不仅认为诵读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还强调要用标准的语音、标准的国语,采用说话的方式来读白话文,这与“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有很大关系。

写作教学的尴尬,今天还在

作为20世纪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大师,黎锦熙的语文教育研究常常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他之所以提出要在作文教学中强化诵读,是因为:

第一,当时写作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作文与说话失去了联系,文字与语言脱了节。

在黎锦熙看来,“文字本来是统一的,语言可一向是纷歧的,拿着纷歧的语言来写统一的文字,自然发生这种畸形的病象”。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训练用白话文写作的基本技术。因此他反复强调:“作文真有进步,单练习写作是不成功的,国文教员必须注重讲读,注重讲读时间内对于白话模范文的诵读技术训练。”

第二,与其主张的“通不通”的审美标准有关。他认为语文应以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为教学基点,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是做到语言顺畅通达。

黎锦熙曾在《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中尖锐地指出:“对于四百号的‘语文’基本工具,师生都还运用未熟,纰缪百出,乃但凭霎时间的主观私见,一味做八百号‘文艺’上的笼统批评。‘通’‘不通’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净说些‘美’‘不美’的鬼话。”

其实,反观今天的写作教学,我们依旧没有走出黎锦熙所言的这种尴尬: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写起文章来依然语病百出、语无伦次;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竟然连“通不通”这样初级的问题都没解决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大耻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忽视规范表达,轻视诵读训练有很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教学重视诵读训练,直接受益的首先是语言表达,这也是黎锦熙颇具智慧的地方。

黎氏诵读“三部曲”

黎锦熙的语文教育视野比较开阔,他没有孤立地谈论诵读,而是将诵读与说话、作文相联结,构建起了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中,教师可以自由地将三者随机组合,但是目标都很明确,就是突出“语言训练”这个根本,最终促进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

他提出了白话文讲读教学的“三部曲”

“耳治”,即在讲读教学中先不要让学生看课本,而是把全篇内容从学生的耳朵里“打进去”,通过听力训练使学生对全篇课文有大致了解。

“口治”,让学生用“美读”的方式进行诵读训练,并随时矫正他们的字音、字调、词调和语气。

经过这两步,学生对白话文的内容了解和文艺欣赏已达到一定水平。

“目治”,即通过默读的方式深入研究文本。

在黎锦熙看来,这三个环节的训练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能从耳到口、从口到心,做到“声入心通”,能将各个感知器官都调动、联结在一起,那么作文时自然“得心应手”,言语表达能力就会得到较好发展。在这三个环节中,黎锦熙格外重视文言文的诵读,提出“文言文比白话文更需要口耳训练,‘声入心通’”,主张“白话文偏要诵读,文言文更要恢复野蛮的背诵,这才算完成了‘技术第一’”。

(节选自2018年第12期《语文建设》,原题为《我国传统诵读法的文章学价值——兼谈黎锦熙写作教育“诵读观”的独特性》)

作者:崔正升 郝建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