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唇有病,需从脾胃入手

 金坛区 2019-05-05

唇为脾之官,唇的病证是脾胃等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因此,口唇有病,需外病内治,尤其是从脾胃入手论治最为关键。

何晓晖教授从中焦脾胃论治唇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01
健脾益营以荣唇色

唇为脾之华,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盛衰,更能反映脾的精气盈亏。脾失运化,气血化源匮乏,唇失所荣,则口唇淡白少华。脾阴亏虚,虚火上干,则口唇 色红干燥。脾胃湿热,上熏于唇,则口唇晦黄不泽。脾瘀热蕴,唇络阻滞,则口唇暗紫。临床上时有病人以唇色异常为主诉来就诊,何晓晖教授常从脾着手辨证论治,或健脾益气,或益脾生血,或滋脾育阴,或泻脾清火,或运脾祛湿,或助脾祛瘀,通过 调理中焦促进脾胃健运,气血和调,时常能取得唇色转荣的良好效果。

02
泻脾清火以除唇热

《诸病源候论》说:“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脾胃积热上炎于唇,可出 现口唇红赤肿胀,灼热痒痛,糜烂破溃,甚者生疮、疔、疽等,常伴口干、口苦、口臭、喜冷饮、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数。治宜泻脾清胃,败火解毒,脾胃实火 宜泻火清毒,用黄连解毒汤加减;脾经伏火宜清脾散热,用泻黄散加减;阴虚火炎者 宜滋阴清火,以清胃散合增液汤加减。 

03
滋脾育阴以润唇燥

脾胃积热,或脾经伏火,可致脾阴亏损,或热病伤津耗液,均可致唇失所润,而出现口唇干燥、脱屑、粗糙、皱褶,甚则开裂、渗血。《温疫论·数下亡阴》说:“津不到咽,唇口燥烈,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燥者润之,治宜滋养脾阴,益胃生津,清热润燥。多用增液汤合沙参麦冬汤治疗。因热病伤 津者,可用五汁饮,或用冬瓜汤代茶饮,以养阴生津润唇。 

04
清脾化湿以疗唇糜

唇糜,即嘴唇糜烂,多见于急、慢性唇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唇病。临床辨证以湿热蕴脾证多见,表现为唇部糜烂,肿胀色红,灼热瘙痒,有小水疱及渗液,甚则渗血,环唇皮肤潮红,常伴咽干、口苦而不欲饮,纳差,小便短赤,心烦,舌质红,苔 黄腻,脉滑数。何晓晖教授认为本证多由脾胃湿热循径上行,环口熏蒸所致,治疗宜 清利湿热,清脾健中。他常选用连朴饮、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等方剂加减变化。 

05
补脾益气以安唇

唇瞤 ,又名唇颤动,《外科证治全书》又将其称为唇风,常表现为口唇颤动,或蠕动,或掣动。唇多见于脾虚久病老年病人和小儿慢脾风,多由于脾胃虚弱,生化无源,气血不足,津液亏虚,筋失其养,唇乏其荣,虚风内生而口唇 动。治疗应予健脾补中以息风,《证治准绳·幼科》认为唇为脾之华,脾虚则唇口蠕动,治宜补脾 健胃,用七味白术散。《杂病源流犀烛》指出:“有唇动,或生核者,宜苡仁汤。”当 代名医秦伯未认为虚弱证中出现唇颤动症状,多为脾虚不能收摄,应予补中为主。何 晓晖教授曾用补气健脾益胃佐以祛风止痉,治愈1例八旬老翁口唇颤动。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


好书推荐

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