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2口甜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82口甜

[概念]

口甜亦称'口甘',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但'脾瘅'是病名,而'口甜'只不过是'脾瘅'的症状之一,不能认为口甘即是'脾瘅'。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胃热蒸口甜:口中发甜,口干欲饮,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而燥,脉数有力。

脾胃气阴两虚口甜:口甜,不思饮食,口干欲饮不多,神疲乏力,脘腹作胀,大便不调,舌干稍红,苔少,脉细弱。

鉴别分析

脾胃热蒸口甜:常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滋生内热,所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发为口甘;或因感受天之湿热,蕴结脾胃,与榖气相搏,上蒸而口甘。临床兼有口渴引饮,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症状。治拟清热泻火为法。轻者用泻黄散,兼有腑实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脾胃气阴两虚口甜:多因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虚,虚热内生,脾津受灼,而为口甘。临床见口干而欲饮不多,且气短乏力,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或溏或干。治疗当益气健脾和胃养阴,张石顽用补中益气去升、柴加兰香煨葛根治之。亦可用七味白朮散加山药、石斛、莲子等。

口甜为脾热症状,前证为实热,后证为虚热。前证以口干喜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主症;后证以纳少、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治疗时,前者可用苦寒直折,后者则用补气滋阴缓调。

[文献别录]

《世医得效方》:'脾冷前口甜'。

《张氏医通》:'口甘,‥…‥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