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冷、喝酒则腹泻,却又有口干口苦口臭、便秘、小便黄、舌苔腻等热症?中医告诉你原因及办法! 出现这两组寒热相对的症状,首先应该考虑病位在脾胃!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将糟粕下传于肠道。脾主运化将精微上传于心肺。 特性: 胃主燥,主热,主降,喜润恶燥。 脾主湿,主寒,主升,喜燥恶湿。 两者相互协调,共同主导气机升降出入,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将导致另一方出现功能异常! 从上面几个特性可知: 胃出现功能异常,多表现为燥热热证,火热证,阴液不足证,气机上逆证。如口干口苦口渴口臭便秘小便黄等热证。如消谷善饥等胃阴不足证。如打嗝,反酸,嗳气,呕吐等气机上逆证。总的来说就两个字,一个热,一个逆。热甚则伤阴,逆甚则气机乱,终究离不开这两个字。 脾出现功能障碍,多表现为水湿证,寒湿证,痰湿证,虚寒证,因为脾主大腹,所以也会出现腹部症状。如腹泻,腹满,食欲差,肠鸣,水谷不化等证。 治疗大法不离“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 即以辛开脾气、苦降胃气法,温脾清胃两相结合,温脾药得清胃药则温而不耗胃阴,清胃药得温脾药则寒而不伤脾阳,互相监制,共同调节脾胃寒热错杂的矛盾关系。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这样描述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其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外感病,应当从解表,医生反用苦寒下法,损伤中阳,则水谷不化,肝脾皆郁,升降逆乱。 脾阳损伤,脾气下陷,清气不升反降,则腹中雷鸣而下利,心下痞硬,甚则脾虚肝克,可见腹痛。 胃气上逆,则干呕。热上升则心烦。 更可怕的是,经过误治,出现了痞满心烦,医生再次辨证,竟然以结热论治,继续用苦寒下法,结果痞满更严重。 很明显,这是辨证有误,并非结热,而是苦寒损伤脾阳,阳虚阴邪不化,团聚中焦,阴盛则阳不安其位而上逆,所以心烦。 这个外感病被误治到这个地步,仲景是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他用的是甘草泻心汤,姜、枣、草,温补脾阳。芩、连,下降逆热。半夏散结聚。 脾胃这种寒热、燥湿、升降相互依存的生理关系,饮食上或者各脏腑功能稍有异常,就会打破这种协调关系,出现两种极端对立的矛盾症状。 治疗上,用药应该把握润燥协调,用量需要极其谨慎。如胃火相对明显时,清胃药过量,则会出现脾湿太过,致湿痰停饮。如脾阳虚相对明显时,温阳药过量,则会出现胃燥太过,致脾胃阴伤津亏等证。 针对这种脾胃问题,张仲景的泻心汤类方加减治疗(具体的用药,下次有机会再给大家做对比分析,先记得点个关注),根据脾胃症状的各异,用药时要把握轻重。 关注@中医男科邱全福 ,专注于男科,但不止于男科,我将用最浅显易懂的方法,把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传递给大家。#快问中医超能团#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