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口苦中医临床辨治体会心得

 洎阳医生 2014-11-02
口苦是中医的一个证名,亦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该证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并将其归为“胆瘅”病。古今文献对口苦的论述颇多,但多从火热病证论治,概因苦为火之味。《内经·素问·奇病论》“口苦者,病名为何?? ?病名日胆瘅??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指出了胆热、肝热是形成口苦的主要病因,胆泄上溢是口苦形成的主要病机,后世医家遵《内经》之旨,在论及口苦时多从热论治。以至今日之中医教材对口苦的论述亦多从热论。《中医诊断学》中口苦“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然脾气通于心,心气通于舌,肝肾之脉循咽喉连舌体,故口苦一证,单纯责之于心肝火热是有失偏颇的。笔者临证所见,口苦病因与心、肝(胆)、脾(胃)、肾皆有关联。临床常见易辨的即肝胆火旺和心火上炎两证,在此不作论述。现将近年临床治疗非热证引起的口苦辨证总结如下,以冀各位同道不吝斧正。
 
1 脾胃虚寒
 
李东垣《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日:“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 当升阳益胃,名之日升阳益胃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胃腑》日:“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名日胃虚冷也。治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指出治疗脾胃虚寒所致口苦当用升阳益胃之法。临床上,脾胃虚寒引起的口苦,多口苦而淡,口渴而不思饮,饮亦不多;或口苦而成涩多涎;或口多清水。其舌苔多见白滑,或白腻,或白腻罩灰黑色,舌质偏淡或淡白胖嫩,边多齿痕。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气不化津,水饮内停,土壅木郁,胆气上溢而为口苦。柯梦笔临证发现在内伤杂病中导致的口苦,与此多有关联。本证多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及多种慢性疾病中。治疗以温阳健脾,升阳益胃,抑木扶土为主。方可选用附子理中丸之类化裁。刘恒太 临床发现有些口苦患者辨为中焦阳虚,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温阳化饮疗效颇佳。
 
临床案例:张某某,女,60岁,2011年9月初诊。自诉近半年来口干、口苦,不欲饮水,饮食稍凉即腹胀、腹泻;小便正常,大便不干,但经常重坠不爽;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缓。笔者分析该患者口干但不欲饮水乃脾虚运化失司,体内正津不布的表现;食凉腹胀、腹泻说明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脾升胃降功能失常;大便重坠不爽乃因脾胃阳虚,推动无力所致。舌淡苔白边有齿痕是脾虚的表现;脉沉主里,缓主脾虚;故该患者之口苦乃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气不化津,水饮内停,土壅木郁.胆气上溢所致。处方以附子理中汤合苓桂姜甘汤化裁:附子15g,白术15g,党参15g,茯苓15g,干姜10g,桂枝10g,陈皮12g,枳壳12g,砂仁6g,炙甘草10g。患者服用3剂后,口干口苦症状明显减轻,大便亦较前易解,效不更方,原方继服3剂,上述症状基本已愈:予理中丸巩固治疗半月痊愈。
 
2 心脾两虚
 
《景岳全书·必集杂证谟》日:“如口苦者,未必悉由心火? ?盖凡以思虑劳倦,****过度者,多有口苦舌燥,饮食无味之证,此其咎不在心脾,则在肝肾,心脾虚则肝胆邪溢而为苦,肝肾虚则真阴不足而为燥。”苦为心之味,脾为心之子,子虚盗母气,致心脾两虚而出现口苦。心脾两虚导致的口苦临床常兼见纳差、肢麻乏力、多梦、体倦懒言、头晕,舌质嫩色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临床心脑血管疾病出现口苦多可借鉴此型治疗,方选归脾汤加味。
 
临床病例:刘某,女,65岁。患者3个月前曾因用脑过度引起头晕肢麻,经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硬化,服西药而愈。2天前因工作劳累,今晨早起后即觉头晕不能入睡,经12'服西药未能缓解,伴口苦、纳差、肢麻乏力,口中无秽气,二便自调,舌淡质嫩,边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弱。分析考虑此患者年过半百,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兼络脉瘀阻。因脾气通于心,心气通于舌,心脾两虚,故1;7苦且口中无秽气;脾虚不运,故纳差;脾主四肢,脾虚故肢麻乏力;其舌脉亦符合心脾两虚表现,但边有瘀斑提示兼有瘀血阻络。《内经》云:“上虚则眩”。故治疗当补益心脾,兼通血络。方选归脾汤加味,予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茯苓12g,枣仁10g,龙眼肉10g,木香6g,丹参30g,川芎10g,甘草6g。患者服用3剂后,眩晕即止,口苦亦明显减轻,仍肢麻,继用上方调理半月,诸症皆除。随访半年,再未复发。
 
3 肝(胆)肾阴虚
 
因肝肾同属下焦,肝肾同源,且两者为五行相生关系,故肾水亏虚,肝木失养,肝体不用,肝用失司,疏泄失常,胆汁上泛而口苦。《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日:“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 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提出肝虚、肝劳者可见口苦。《圣济总录·肝虚》日:“治肝元气虚,面多青黄,腹胁胀满,口苦头痛,饮食减少,沉香煎丸方??”。《备急千金要方·肝脏》日:“治肝虚寒劳损,口苦,关节骨疼痛,筋挛缩烦闷虎骨酒补方。”提出因肝虚寒致口苦的治疗。该型临床主证为口苦、腰膝酸软。兼证多因肝阴不足,肝气郁滞胁肋作痛;肝肾亏虚而腰膝酸软,头晕眼花;甚则阴虚生内热而见口渴失眠,并有舌红苔薄,脉细数等阴虚表现。治宜滋阴疏肝,方选滋水清肝饮、一贯煎等。
 
临床案例:王某,男,42岁。因高血压脑出血于2011年7月27日收入我院脑外科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出现口苦明显,伴口渴,失眠,头晕眼花,情绪低落,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红少苔脉细数。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该患者手术耗伤气血,伤及元气,损伤肾脏,则肾虚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胆汁上泛而发为口苦;头晕眼花、大便秘结乃肝肾阴虚上不能濡养目睛,下不能濡润肠道所致;舌苔脉象乃典型肾阴虚表现。故治疗方选滋水清肝饮化裁:生地黄25g,山萸肉12g,山药12g,牡丹皮12g,茯苓10g,枸杞子15g,柴胡12g,当归15g,白芍20g,玄参15g,天冬15g,麦冬15g,厚朴12g,枳壳12g,水煎服。患者服用3剂后口苦缓解,大便恢复正常。考虑术后体虚,行气不可太过以免耗气,上方去厚朴、枳壳,继服5剂,诸证痊愈。口苦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心、肝(胆)、脾(胃)、肾任何一脏出现异常,都可能引起口苦。现代期刊上亦有不少口苦辨治的报道 。临床当审证求因,四诊合参,“虚则求之,实则求之,有则求之,无则求之”,细辨其所属脏腑及寒热虚实,包括因虚致实,因实致虚,以及虚实夹杂等不同病机,以准确指导治疗。
 
作者:李海蓉 高振中 山东省胶州市人民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 赵克华.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医学报,2010,25(2):329—330.
[2] 柯梦笔.口苦说异[J].江苏中医,1995,16(9):23.
[3] 刘恒太.口苦不尽属热[J].黑龙江中医药,1996,(4):38.
[4] 潘海燕,吴荣华.口苦之非热辨[J].河北中医,2007,29(6):520.521.
[5] 许嗣立,邓瑞镇,严石林.口干121苦从脾脏虚寒论治初探[J].四川中医,2009,27(10):26.
[6] 滕久祥.口腔异味临证变法治疗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4,10(5):32-33.
[7] 严石林,汤朝辉,“阴证似阳”论“寒火”[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396.
[8] 李永泉.一贯煎加减应用举隅[J].中医研究,2011,24(7):60-61.(本文校对:刘志伟收稿日期:2013—02—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