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明做人笨养虾:比一下,看一眼,比10年经验都好使!

 枭熊328 2019-05-05

南美白对虾的暴利程度和难养程度在水产领域中可谓是佼佼者,养好一批赚得满钵,但即使是上一批养得好,下一批也不能完全复制上次的养殖模式,根本没有用。

相信很多南美白对虾养殖户都会思考这些问题:

到底怎么样才能养好虾?

为什么这次又没养好?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提高成活率?

答案是:有。

对虾从开始生病到死亡,往往就是几天的事。而引起对虾生病的原因多种多样,追根溯源然后寻找应对办法,这个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处理好了也死的差不多了。

养虾没有什么特效药,没有什么高高手,有的只有细心和耐心,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想找特别牛的诀窍偏方特效药的就不用往下看了。要是到处都是特效药,对虾也不会这么难养。

从根源去分析,对虾生病原因无非有两种:

1、水质。水体各项指标过高或过低

亚硝酸盐严重超标

ph超高

溶氧不足

硫化氢、氨氮过高

......

再有就是天气突变导致对虾生病,但是本质还是引起了水体的各项指标紊乱导致的。

2、水色。菌类和藻类

藻类死亡、倒藻

蓝藻甲藻爆发

细菌滋生

不良水色

......

因此,我们今天说的笨方法,就是从根源上解决这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解决了,养虾发病率可以至少降低90%,养虾就是养水这个说法一点毛病都没有,那么想要养好虾。怎么搞?

比一下

举个例子:之前一个养殖户给我发消息,养虾过程中发现对虾发红,3天不吃料,一检测发现亚硝酸盐指标高度超标,稀释10倍后还有0.6这么高。这个时候虾就岌岌可危了。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指标高十倍,肯定不是一两天就养成的。就是日常管理不谨慎的结果。

最笨的方法就是:比。每天检测水质,对比水质标准。让各项指标没有往坏的地方发展的机会。

这项工作一听就头大,但是是想养好虾,这是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有问题立马就能检测出来做出应对,虾的发病率就会降到最低。

对虾水质标准

水质类型

一般

不好

溶氧

上午 7:00

 5ppm

4.0—4.5ppm

≤ 3.5ppm

下午15:00

6—9ppm

5—6ppm

>10ppm,<5ppm

晚上20:00

 5ppm

4.0-4.5ppm

≤ 3.5ppm

PH盐碱度

上午 7:30

8.0—8.2

7.5—8.0

>8.2,<7.5

下午15:00

8.2—8.5

8.5—8.7

>8.8,<7.5

亚硝酸盐

0—0.3ppm

0—0.3ppm

0.3—0.5ppm

>0.5ppm

氨氮

0—0.5ppm

0—0.5ppm

0.5—5ppm

>5ppm

总碱度

100—200ppm

100—200ppm

60—80ppm

≤60ppm

硫化氢

0ppm

0ppm

0.01—0.02ppm

0.02ppm

硬度

>1000ppm

>1000ppm

500—1000ppm

<500ppm

钙离子

盐度<10ppt

>120ppm

80—120ppm

<80ppm

盐度10-20ppt

>200ppm

150—200ppm

<120ppm

盐度>20ppt

>320ppm

240—320ppm

<240ppm

镁离子

盐度<10ppt

>300ppm

250—300ppm

<250ppm

盐度10-20ppt

>600ppm

400—600ppm

<400ppm

盐度>20ppt

>800ppm

600—800ppm

<600ppm

盐度<10ppt

>150ppm

80—120ppm

<80ppm

盐度10-20ppt

>250ppm

120—250ppm

<120ppm

盐度>20ppt

>400ppm

200—400ppm

<200ppm

看一眼

再举个例子:有个养殖户发消息说,前一天还浑浊的水,第二天起来就变得非常清,这是藻类大量死亡造成的,藻类在养殖对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这种情况不及时处理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最笨的方法就是:看。每天巡塘,观察水色。保持池塘优量水色。

比较优良的水色有:茶色、绿色、黄绿色,一般是由硅藻、或绿藻、或硅藻和绿藻共同为优势种群所形成的水色。

茶色水(优,浮游硅藻占优势)

不良水色

乳白色(养殖前期较常见,浮游动物大量繁殖)

清澈见底(微藻无法繁殖)

青苔色(肥水不当)

水色混浊(降雨后易出现,浮游微藻大量死亡)

偏黄色且不清爽(有机物过多,甲藻、金藻等大量繁殖)

蓝绿色(富营养化或施肥不当、蓝藻大量繁殖)

酱油色或红色(富营养化,裸甲藻、鞭毛藻等大量繁殖)

泡沫多(溶解态有机物偏多)

暗绿色(养殖后期较常见,水体物质代谢不畅、微藻老化)

本文作者:晏顺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