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眼井、许仙家的“医馆”、苏作工艺的“祖师爷”都深藏古巷

 苏迷 2019-05-05

  本报记者朱雪芬

  《石头记》的开篇是这么写的:“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富贵风流之地指的是阊门,往城里走是阊门大街,现在叫做西中市。在西中市旁遍布着小巷,深处既藏着五峰园、艺圃等知名小园林,也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古桥、古井、古迹。走进这些小巷,一股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推荐小巷线路:阊门内下塘、专诸巷、周王庙弄

  特色看点:西中市两旁的小巷九曲回肠,如果不看地图,走进去很容易迷路。然而,就在这些弯弯绕绕的小巷里,散布着诸多的古迹,光阊门内下塘就有6座桥,周王庙弄里有制玉业的祖师爷庙,专诸巷口的源源泉是古城十大名井之一,还有白蛇传故事中的保和堂……一一走过,能听到很多很多传奇故事。

  6座桥串起一条小巷

  听老箍桶匠讲述光阴的故事

  阊门内下塘位于西中市北面,与其平行,但是它比西中市更长,东起河沿街,西接阊门横街,一直通到老阊门。走进这条老街,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的苏州,两侧是老房子,走过一段路就能看到一座桥。记者仔细数了数,从东到西有6座桥。

  第一座桥位于河沿街和阊门内下塘的交叉路口,是一座钢筋水泥的平桥,桥上没有任何注明。第一眼看到它,记者并没留意,直到旁边一位晒太阳的老人说起关于它的传说,才又回去仔细看了一番。“它叫过军桥,传说当年吴王曾经带队路过这座桥去讨伐齐国。”为此,记者特意去查了相关资料,据记载,这座桥始建于宋朝,上世纪80年代改建成了现在这样。

  继续往西走,分别是崇真宫桥、中市桥、虹桥、张广桥和至德桥。至德桥就在泰伯庙前,老苏州人习惯叫它“庙桥头”。金阊街道阊门社区的社工张丽萍告诉记者,因为泰伯庙旧址曾建过菜市场,叫“庙桥菜场”,所以苏州人把这座桥称为“庙桥头”。

  走过这6座桥,听了各种传说,不妨再回到老街上,看看坚守在这里的老苏州。阊门内下塘339号有一间不足50平方米的箍桶店,81岁的翁根林守在店里,一边箍桶,一边等待顾客上门。“以前,我们箍桶匠经常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生意,现在需要箍桶的人家不多

了,我守着这家店,是希望老手艺能传下去。”翁根林说,他当了60多年的箍桶匠,如今最大的愿望是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

  专诸巷里藏着许仙家的“医馆”

  一口四眼井位列古城名井前十

  沿着阊门内下塘一路拐出阊门横街,穿过西中市,斜对面的小巷就是专诸巷。苏州的小巷,许多是因人得名,专诸巷同样如此,却又有所不同,它是以刺客名字来命名的。

  走进专诸巷,西侧的房屋沿着城墙而建,颇有沧桑感。屋门口,三三两两的居民聚在一起聊天,偶有电动车穿过,似乎生活都是慢悠悠的。一位82岁的老伯坐在自家门口喝茶,他说起了专诸巷的由来。“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吴王僚。当时壮士专诸就住在这条小巷中,所以这条小巷就以这名刺客命名了。”说完,老人还加了一句,“也有人说是因为专诸墓建在这里,所以叫专诸巷。”

  除了小巷的名字特别,小巷里还有一处特别的建筑,就是专诸巷23号的保和堂。听到这三个字,很多人会问,“是白蛇传里的保和堂吗?”对于这个问题,住在附近的老人会边指路边说,“往前走,门口有‘保和堂’三个字,就是许仙和白娘子开的医馆。”走进保和堂,门头并不大,穿过一条幽深的过道,里面是民宅,倒也别有洞天,颇有烟火气。不管许仙和白娘子是否真的曾在这里悬壶济世,就冲着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值得来这里一游。

  走出保和堂,在专诸巷和天库前的巷口,一口四眼井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只见井栏上刻着“源源泉”三个大字,还刻有“甲子年重建金门市民公社”的字样。往井里望去,水质清澈,几条金鱼正在水中游来游去。据社工张丽萍介绍,这口井被评为古城十大名井之一,所以社区特意制作了导游二维码,游客只要扫码就可以听到关于这口井的相关介绍。

  名不见经传的小弄堂

  却与苏工玉雕有着极深的渊源

  从源源泉往东走100多米,就到了周王庙弄。说到周王庙弄,知道的人也许不多,但这小弄堂却是很苏州的一条街巷,和闻名于世的制玉业——“苏琢”有着极深的渊源。

  记者查询资料得知,明代时,苏州的制玉业技艺精湛,世称“苏琢”。清代时,苏州玉器作坊和店肆,足有百数十家,集中在专诸巷延至天库前、周王庙弄、回龙阁以至学士街。苏州制玉行业信奉的祖师爷是周宣灵王,而在这条小弄堂里,就有始建于南宋的周王庙。

  周王庙如今成了民宅,敲门进去,不大的院子种着竹子、枇杷、桃树,还有一口水井。走进屋子里,还能见到原本庙宇建筑的特点。83岁的周振华老人就住在这里,他为记者讲述了与周王庙有关的更多故事。“周王庙被称为玉器庙,以前到了庙会这一天,这里就成了苏州的玉器博览会,展出各种玉器的,现在苏州博物馆珍藏的‘碧玉蟾’,就是当时的镇庙之宝。”老人说,他在这里住了60多年,对于周王庙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就说院子里的这口古井,是康熙年间建造的。仔细一瞧,果然井圈外壁上露出一行字“康熙三十二年”。

  与这口古井相伴大半辈子,周振华为保护它做了不少事情。“曾经有人看中了青石井圈,半夜溜进来偷,被我发现了,后来我加固了井圈,再没人能把它偷走了。”为了防止落叶掉进井里,老人还特意制作了一个木头的井盖,每次用完井水,都会留意盖好井盖。如今,古井的井水依然清澈干净。时常会有游客寻觅古迹而来,周振华总会打开院门欢迎他们进来参观,还耐心地为他们讲述周王庙的历史。

  本篇文章旅游示意图

  俞磊 制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