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分享 | 血府逐瘀汤合小建中汤治疗失眠

 华华YHBH0207 2019-05-05

文:郭海燕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王清任,最振奋后学的事迹就是:因其醉心于医学,为了弄清楚人体的构造,在那个封建的年代,自己常常跑到疫病暴死者乱葬岗中和死刑场观察人体内脏结构,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附图25幅。这种学医的精神实乃“惊天地,泣鬼神”。临床上,血府逐瘀汤常用来治疗瘀血导致的失眠。看一则医案。

患者孙某,女,45岁。初诊日期:2016年12月11日。

主诉:失眠半年。每于凌晨3点早醒,醒后无法入睡。口渴,咽部异物感,咳不出咽不下,双膝、小腿酸软。胃纳量尚可,但食凉则胃痛。出汗正常。晨起腰酸背痛,后背着凉则痛。大便粘,1~3日一行。血压偏低,情绪低落,胸闷,心慌。面色黑。舌淡,齿痕,苔薄,脉细涩。既往史:后背长时间吹空调后背痛反复发作多年;遇风头痛反复发作多年;尿潜血(+);胃溃疡;轻度抑郁症。

辨病辨证考虑:失眠(气滞血瘀,中焦虚寒)。给予血府逐瘀汤合小建中汤:川芎30克,当归30,熟地10,白芍20,桃仁10,红花15,柴胡15,枳壳15,桔梗15,川牛膝30,桂枝10,大枣10,炙甘草6,生姜5。七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复诊日期:2016年12月18日。患者自诉服药后可以睡至清晨六点,其余各症状均缓解。效不更方,继服前方十四剂。

2017年1月中旬,患者微信告知,服前方十四剂后,睡眠已恢复正常,且胃口比以前好,敢吃水果了,至今着风着凉后头未痛,后背未痛,心情好转,胸闷心慌消失,咽部异物感消失。

按:此例患者为何辨证为“血府逐瘀汤证”合“小建中汤证”?依据如下:

从组方看,血府逐瘀汤由桃红四物汤加四逆散加桔梗、牛膝组成,通过“以方测证”、“以药测证”的方法,可以得知,血府逐瘀汤主治有:血瘀所致证候(桃红四物汤证)、气滞所致证候(四逆散证)、咽部病证(桔梗)、腰腿不适病证(牛膝)。那么,在本例中,血瘀证候有:面色黑、晨起腰酸背痛、心慌、失眠、脉细涩;气滞证候有:情绪低落、轻度抑郁症、胸闷、咽部异物感(类似梅核气)、血压偏低(特别指出,血压情况为史欣德教授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四逆散证的患者,大部分血压偏低,这点也恰好是使用柴胡的适宜症。目前有报道称,柴胡过量使用可致血压升高。);咽部病证:咽部异物感;腰腿病证:双膝、小腿酸软。

小建中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张仲景,为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家,被称为“医圣”。“外感法仲景”,一句话虽然道出了张仲景在中医学界的分量,但笔者认为,这种分量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实际的临床中,不仅外感病可法仲景,内伤病也同样可以法仲景。且借用高建忠教授的一句话,“霸道之法学仲景”,笔者也体会到,在临证中如果辨证用方得当,仲景的方子在使用过程中常常能够起到速战速决的疗效,十分“霸道”。

从组方看,小建中汤由桂枝汤中芍药剂量加倍加饴糖组成,本例中因饴糖购买不方便,嘱患者可以加蜂蜜入煎好的药液中。小建中汤的主治,多被描述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笔者认为小建中汤方中既然“含有”桂枝汤,那么其适应症必然除常见的虚寒性腹痛外,还可以包含桂枝汤证:如恶风、汗多、鼻塞鼻鸣、手脚凉、背凉、头痛、发热等症状。本例中小建中汤证候可见:食凉则胃痛、后背着凉则痛、遇风头痛,舌淡,齿痕。

或许会有同道疑问,患者主诉失眠,只管先治疗失眠即可,何必费周折合并小建中汤治疗胃部症状,何况患者胃部症状又不明显。其实,笔者此处用方之意,缘于“失眠”一病,常常不会像教科书中一样单纯、典型,临床常见多种致病因素杂合在一起,治疗往往需要细辨病因而顾全大局兼顾治疗。且“胃不和,则卧不安”是硬道理,必须同治。总之,“有是证,用是方”,严谨而又灵活的识证、辨证是治疗取效关键的第一步。

温馨提示:本文仅作学术交流使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针法、穴位等,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