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的鹳雀楼,就在今天山西省运城市的永济市(县级市),也就是古代的“蒲坂”。 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地势险要,黄河在河口镇被吕梁山阻挡,折向南下,奔流于山西和陕西交界处的河谷中。当黄河流至潼关附近时,又被华山所阻挡,不得不再次改变方向,向东流去。在这里,黄河与沿岸山脉共同造就出了一批兵家必争之地——蒲坂就是其中之一。 蒲坂地势险要。 在蒲坂北面,黄河从龙门山奔腾而至;南边则是黄河中游最大的渡口“风陵渡”【1】。 注1:读过《神雕侠侣》的朋友恐怕不会忘记,郭襄就是在风陵渡第一次听到了“神雕大侠”的事迹。 《神雕侠侣》(时间为南宋理宗朝)时的风陵渡,在蒙古(即“大蒙古国”)辖境内 再往南,则是素有“百二重关”之称的潼关。由蒲坂至潼关,不仅构成了关中地区抵御东部进攻的重要防线,也是关中地区向外进攻的桥头堡。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说:“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这在兵家的眼里,自然是一等一要注意的地方。春秋战国时,蒲坂是秦与晋、秦与魏反复争夺的地带,最终秦国攻占了河东地区,魏、韩等国最终也没能阻挡住秦国统一的步伐。 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东出攻打西魏王魏豹,韩信利用疑兵造成“要在蒲坂渡河”的假象,主力则逆流而上,从蒲坂的上游间道袭击安邑,俘虏了魏豹。 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2年),曹操为了解除自身后方的威胁,亲自率兵攻打马超,派遣徐晃和朱灵从蒲坂渡过黄河,使得马超面临了腹背受敌的局面。 西晋末年,刘渊攻占了平阳,而蒲坂此时尚在西晋的手中。初时,刘渊不敢轻举妄动,直到蒲坂守将赵染向刘渊投降,长安直接暴露在刘渊大军的面前。这大大加快了西晋灭亡的速度。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西魏(宇文泰势力)长期处于劣势。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挟潼关之战胜利的余威,派贺拔胜等人围攻蒲坂,东魏守将高子信投降,蒲坂落入宇文泰之手。这乃是西魏、北周一方,同东魏、北齐一方,攻守形势逐渐逆转的历次节点之一。 待到唐代,鉴于蒲坂尤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其所属的“蒲州”(即“河东郡”/“河中府”)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唐代宗宝应元年【2】(762年),两度被设置为“中都”。正所谓“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 注2:“宝应”为唐肃宗最后一个年号,唐代宗即位后沿用之。 而此后,蒲坂也依旧是不同势力攻取关中地区过程中的战略要地——金、元取关中,就都是从攻取蒲坂开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