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坂

 zqbxi 2020-08-28

史上兵家必争之地--蒲坂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的鹳雀楼,就在今天山西省运城市的永济市(县级市),也就是古代的“蒲坂”。

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之处地势险要,黄河在河口镇被吕梁山阻挡,折向南下,奔流于山西和陕西交界处的河谷中。当黄河流至潼关附近时,又被华山所阻挡,不得不再次改变方向,向东流去。在这里,黄河与沿岸山脉共同造就出了一批兵家必争之地--蒲坂就是其中之一。

蒲坂地势险要。

在蒲坂北面,黄河从龙门山奔腾而至;南边则是黄河中游最大的渡口“风陵渡”。

注1:读过《神雕侠侣》的朋友恐怕不会忘记,郭襄就是在风陵渡第一次听到了“神雕大侠”的事迹。

《神雕侠侣》(时间为南宋理宗朝)时的风陵渡,在蒙古(即“大蒙古国”)辖境内

再往南,则是素有“百二重关”之称的潼关。由蒲坂至潼关,不仅构成了关中地区抵御东部进攻的重要防线,也是关中地区向外进攻的桥头堡。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说:“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这在兵家的眼里,自然是一等一要注意的地方。春秋战国时,蒲坂是秦与晋、秦与魏反复争夺的地带,最终秦国攻占了河东地区,魏、韩等国最终也没能阻挡住秦国统一的步伐。

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东出攻打西魏王魏豹,韩信利用疑兵造成“要在蒲坂渡河”的假象,主力则逆流而上,从蒲坂的上游间道袭击安邑,俘虏了魏豹。

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2年),曹操为了解除自身后方的威胁,亲自率兵攻打马超,派遣徐晃和朱灵从蒲坂渡过黄河,使得马超面临了腹背受敌的局面。

西晋末年,刘渊攻占了平阳,而蒲坂此时尚在西晋的手中。初时,刘渊不敢轻举妄动,直到蒲坂守将赵染向刘渊投降,长安直接暴露在刘渊大军的面前。这大大加快了西晋灭亡的速度。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西魏(宇文泰势力)长期处于劣势。西魏文帝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挟潼关之战胜利的余威,派贺拔胜等人围攻蒲坂,东魏守将高子信投降,蒲坂落入宇文泰之手。这乃是西魏、北周一方,同东魏、北齐一方,攻守形势逐渐逆转的历次节点之一。

待到唐代,鉴于蒲坂尤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其所属的“蒲州”(即“河东郡”/“河中府”)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两度被设置为“中都”。正所谓“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

注2:“宝应”为唐肃宗最后一个年号,唐代宗即位后沿用之。

而此后,蒲坂也依旧是不同势力攻取关中地区过程中的战略要地--金、元取关中,就都是从攻取蒲坂开始的。

蒲坂战争--潼关之战

两魏首战,蒲坂虽未直接燃起战火,但作为东魏的指挥中心,从这里发出的每一条指令,都直接影响了战场上的走向,进而左右了战争的最终结果。而西魏以弱胜强,争取到了站稳脚跟的宝贵机会,开启了西魏-北周-隋的历史序篇,为实现中华大一统迈开了的宝贵一步。

北魏分裂

国号并立,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色。由于要宣扬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所以从政权建立的第一天起,他们就相互敌对,视对方为僭伪,进而纷乱不止,战争不息。东魏与西魏之间的战争就是这样爆发的。

北魏建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讨伐,终于一统北方,实现了与南朝并立。此后,高欢借六镇起义迅速崛起,把控了朝政。而宇文泰则借助贺拔氏力量,占据了关中。

高欢所立的孝武帝元修不甘傀儡,秘密联合将臣讨伐高欢。失败后,宇文泰将他接到了关中。高欢愤怒之余,只好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与孝武帝共存,拉开了邺城东魏与长安西魏并立的大幕。

由于元修是高欢所立,所以高欢并不敢明目张胆地否定他。因此东西魏初立时,双方相对平和。但半年后,宇文泰一杯毒酒将元修杀害,为高欢正式出兵西魏找到了借口。两魏之间五次大规模战争的第一战就这样打响了。

军事重地蒲坂(今山西永济)再次走到了历史的前沿。

斗智斗勇

这场战争是高欢期待已久的。

元修被毒杀的第二个月,即公元535年正月,高欢就派遣大行台尚书司马子如为帅,带领大都督窦泰、太州刺史韩轨等一同攻打西魏控制的潼关。怎奈司马子如内事内行、外战外行,他听说宇文泰将军队调到了灞上,就吓得赶紧回军至蒲坂,企图乘夜渡过黄河,攻取对岸的华州(今陕西大荔)。然而司马子如实在不懂军事,很快又大败而归。

高欢闻听消息后大怒,发誓要铲平西魏。次年,即公元536年,西魏遭灾,饥荒严重,死人遍野。高欢大喜过望,立即与南方的梁国达成“友好条约”,议定互不侵犯边境后,就开始调兵遣将,部署西征。为了能够一口吞并宇文泰,高欢不惜决定亲征。

公元536年末,东魏正式出兵。按照高欢的计划,东魏军总兵力10万人,分为三路:南路由司徒高敖曹率领,从武关(今陕西丹凤)出发,向上洛(今陕西商州)进军;中路由大都督窦泰率领,以直取潼关、进军长安为目标;而北路则是东魏的主力部队,由高欢亲自率领,驻扎地就选在了蒲坂。

这样的部署,似乎显示了高欢准备将主战场设在黄河北边,南路和中路则以辅助为主。高欢甚至大费周章地在蒲坂建造了三座浮桥,以示抢渡黄河,与驻军在对岸的宇文泰进行肉搏战。

但老谋深算的宇文泰还是一眼看出了高欢的底牌:高欢三面进军,看似重心在北路,其实只是调虎离山,想把西魏军主力吸引到北边,以便让中路的窦泰乘机从潼关进击长安,南路和北路作为两翼对窦泰提供支援。

宇文泰还成功地看穿了窦泰,他认为高欢自起兵后,一直以窦泰为前锋,取得了很多成功,养成了窦泰骄傲自大的性格,如果西魏奇兵突袭,就可以一举击破。而一旦窦泰失利,北路蒲坂的高欢自然会不战而退。

他力排众议,一面将西魏主力军从北路调回长安,一面故意对外宣称要放弃潼关和长安,退守陇右(今甘肃陇西),同时又秘密引兵东进。窦泰果然被蒙在了鼓里,坐在大营里幻想进入长安后的奢侈生活。两天后,当宇文泰军队突然出现在潼关东面的小关时,窦泰如当头一棒,仓皇应战的他很快就被西魏轻骑军冲杀得七零八落。窦泰多次尝试突围无果后,被迫自杀身亡。东魏军被俘者超过万人。

潼关遗址

驻扎在北路蒲坂、作为护翼的高欢原打算挥军南下解救窦泰,岂料天不灭宇文,突然转暖的天气令黄河冰层开始消融,东魏军渡河缓慢,延误了战机,只能眼睁睁看着窦泰军队被宇文泰围歼。

中路军的全军覆没彻底打乱了高欢的部署。如宇文泰所料,高欢不得不撤去浮桥,退回晋阳。南路的高敖曹虽攻下了上洛,准备进军长安,但中路的失利和北路的退兵使他失去了支持,也只能撤退。上洛重新回到西魏控制之下。

至此,两魏首战以西胜东败而结束。

成就西魏

在这场战争中,蒲坂虽未直接燃起战火,但因东魏军主帅高欢坐镇此处,蒲坂成为东魏三军的总指挥中心。高欢从这里观察着战场上形势,他从这里发出的每一条指令,都直接影响了战场上的走向,进而左右了战争的最终结果。

此战之后,宇文泰以弱胜强,挫败了东魏短期内消灭西魏的计划,为原本羸弱的西魏争取到了站稳脚跟的宝贵机会。从此之后,西魏逐步走上正轨,开启了西魏-北周-隋的历史序篇,为实现中华大一统迈开了的宝贵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