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洱海環湖游

 二氧化硅2012 2019-05-05

洱海環湖游

马湘衡
2019-03-30 阅读30


蒼山洱海的傳說


帝王的女兒剛嫁人,丈夫就出征打仗了,一去十幾年未歸,聽回來的人都說他已經死了,這位公主就開始日夜哭泣,最終淚流成河洱海出現,此時公主也已經壽命殆盡,恰逢這時她的丈夫剛好歸來,可是相聚之時又是永別之時,公主的丈夫痛不欲生,大聲對天發誓說自己要化山守海,二人生生世世以山水為伴,由此便有了洱海和蒼山,蒼山洱海相守至今,每當漁民打漁看到蒼山上方兩股雲來回纏繞時便要趕緊收網回家,因為這是公主和丈夫相聚之時,他們都會因為短暫的相聚而欣喜哭泣,而此時洱海變會掀起狂潮,風氣雲湧,非常可怕,每當這個時候洱海周邊的人都會閉門不出,直到結束。



環湖人文景觀區


環湖人文景觀區位於洱海兩側,海拔約1970~2200米,面積186平方千米,包括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喜洲古鎮和雙廊古鎮等著名景點。距今6500萬年以來,隨著青藏高原的形成,蒼山「拔地而起」,地質構造、冰川、自然風化等卻也絲毫不停歇,它們裂土碎石在洪水的助力下,移山填壑,在蒼洱之間造就了一方沃土一大理壩子;依山傍水,先民們在這裡男耕女織,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歷史悠久的南昭和大理古國文明,遺留下崇聖寺三塔和太和城遺址等7項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傳承了白族繞三靈和白族扎染技藝等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環洱海旅遊景觀公路全長115公里,是大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打造環洱海特色旅遊村、培育鄉村特色休閒度假旅遊產品的重要舉措,也是以旅遊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成功典範。環洱海旅遊景觀公路總投資1.65億元,涉及喜洲、灣橋、銀橋、大理、下關5個鎮。



洱海西面有點蒼山橫列如屏,東面有玉案山環繞襯托,空間環境極為優美,「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屏」,素有「銀蒼玉洱」、「高原明珠」之稱。自古及今,不知有多少高人韻士寫下了對其贊美不絕的詩文。南詔清平官楊奇鯤在其被收入《全唐詩》的一首詩作中描寫它「風裡浪花吹又白,雨中嵐影洗還清」;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記》又稱它「浩蕩汪洋,煙波無際」。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洱海氣候溫和濕潤,風光綺麗,景色宜人。



蒼山十八溪,因源自蒼山山巒溝壑相間得名。在蒼山十九峰的峰與峰之間自然形成了著名的蒼山十八溪。明朝李元陽據當時存世的《元一統志》記錄了十八溪,它們自南而北分別為陽南溪、葶溟溪、莫殘溪、青碧溪、龍溪、綠玉溪、中溪、桃溪、梅溪、隱仙溪、雙鴛溪、白石溪、靈泉溪、錦溪、茫湧溪、陽溪、萬花溪、霞移溪。在古代,十八溪的溪水或流泉飛瀑,似駿馬奔騰而下,「水激石跳,鏗訇如雷」;或溪水潺潺,一澗三疊,靜靜流淌,最終都注入東面的洱海。



大理市灣橋鎮保中中學



周保中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號紹璜,雲南大理人。白族。1902年2月7日,出生於雲南省大理縣灣橋村。1926年,在國民革命軍第6軍中任團長、副師長。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國。1932年7月,到哈爾濱,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1945年9月中旬,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擴建為東北人民自衛軍,任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雲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主任兼民政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64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周保中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始人和東北地區抗日游擊戰爭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西閘尾



洱海,在古代文獻中曾有「葉榆水」、「葉榆河」、「葉榆澤」、「西洱河」、「西二河」、「洱河」、「昆彌川」等名稱。位於雲南大理郊區,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雖面積沒有滇池大,但由於水位深,蓄水量卻比滇池大。洱海之所以最終以「洱」為名,要麼說它「形若人耳」,要麼說它「如月抱珥」,因而得名。而「海」的叫法,則源於雲南的習俗。在雲南十八怪中就有一怪為「湖泊稱作海」。這就是說,湖泊在雲南多被叫做「海」。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葉榆水」的名稱多在古代文獻中使用;「西洱河」則主要指洱海西南的出口處開始向西流淌、最後又與漾濞江合流的一段河道;「昆彌川」隨昆彌部族的消失而很少使用;「洱海」就成為這個湖泊最流行的叫法。


大溝尾


蒼山洱海,山水相依。洱海形似人耳,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42.0千米,東西寬最大8.8千米,最小3.05千米,最大水深21.50米,平均水深10.8米,湖面面積252.91平方千米,蓄水量27.94億立方米。洱海發源於洱源縣的茈碧湖,源頭出自罷谷山,入湖河溪大小共117條,北面主要為彌苜河、羅時江、永安江,西部匯有蒼山十八溪水、南納波羅江,東有海潮河、鳳尾箐、玉龍河等小溪水匯入,出湖河流僅有西洱河。湖水在下關經西洱河向西南流入漾濞江,再轉南注入瀾滄江。



洱海早在漢代它已名載史冊。公元前122年,張騫出使西域回到長安,在向漢武帝彙報西域情況時,他說在大夏國(今阿富汗)曾看到蜀布,經瞭解是從身毒(印度)販運去的。他極力進言:從蜀郡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無害。根據張騫的建議,漢武帝派使者到西南夷尋求通身毒之路。道路都為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最終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因使者阻於昆明族之事,徵調人力在首都長安開挖了一個人工湖,名之為「昆明湖」,訓練水軍,準備征討洱海地區的昆明族。當然,漢武帝征服雲南高原其在長安「昆明湖」訓練的水軍不可能派上用場。但是,這段「漢習樓船」的典故卻永留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後來,清朝乾隆皇帝因景仰漢武帝開疆拓土的功業,把北京頤和園西湖也改名為「昆明湖」。



楊家村



洱海是白族人民的「母親湖」,白族先民稱之為「金月亮」,從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輪新月,靜靜地依臥在蒼山和大理壩子之間。洱海屬斷層陷落湖泊,湖水清澈見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來一直被稱作「群山間的無瑕美玉」。



巡遊洱海,島嶼、巖穴、湖沼、沙洲,林木、村捨,各具風采,令人賞心悅目。古人將其概括為「三島、四洲、五湖、九曲」之勝。三島:金梭島、赤文島、天兒島;四洲:青莎鼻、大貫礎、鴛鴦、馬簾;五湖是:南塘湖、北塘湖、聯株湖、龍湖、波洲湖;九曲是:蓮花曲、大激曲、皤肌曲、鳳翼曲、蘿肘曲、牛角曲、波垠曲、高岩曲。洱海還有許多美麗的海灣,其中較大的有海東灣、挖色灣、康榔灣、雙榔灣。尤以海中「三島」,使洱海變得更加綺麗。



舊河口



洱海海岸線長30公里,曾是北通東西兩湖,南達大理、下關的船運碼頭,沿湖居民多以漁、航為生。


歷史上有「享漁溝之饒,據淤田之利」記載,三角洲東西兩側有水草叢生的淺湖灣,為魚類繁衍生息的良好場所,歷來水產豐富,當地稱為「魚土鍋」。據《西洱海志》雲:洱海「魚族頗多,視他水所出較美,冬卿甲於諸郡。魏武帝四時食制曰:「滇池紉魚,冬至極美」。



湖山



康廊村



傳說,古時的王母娘娘在一次梳妝時,不慎跌落頭上的兩枚珍珠,其一墜東海之濱,逐成杭州西湖;另一落滇西高原,便成洱海。遠在杭州西湖有一楹聯曰:「樓觀洱海日、門對浙江湖」,這是浪漫詩人的藝術誇張,也是西湖與洱海相映成輝的信手偶成。蒼山洱海山水結構,是造化神奇,世界僅有,因此有聯贊曰:「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就是對此的真實寫照。



魯川壩子是古代洱海東岸連接周邊地區的交通樞杻,這裡開發較早,且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從鳳尾箐、大官山腰、金魚山、四龍山、高興蘭若甸、赤文島、羊坡頭、雞岩山等處發現的新石器遺址以及大量出土文物來看,說明遠在三、四千年前挖色地區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是大理白族文化的源頭。晉朝永嘉年間在境內沙漠廟設東河陽郡治,說明瞭挖色是古代大理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雲南考古得知:滇池區域石寨山、李家山、石家壩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是在洱海區域劍川(洱海北)、大理(洱海西)、賓川(洱海東)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的基礎上向東發展的。因此,滇文化、昆明文化、蠜文化是繼新石器文化、青銅文化之後,是南詔大理文化的延續。這些研究發現對於研究洱海地區地方民族文化發展和演進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挖色境內赤文島在炸石填公路中偶然發現了一些古牙化石(均收入大理等地有關文管所),說明距今三四千年前挖色地區先民便已跨入了新石器、青銅器時代。公元前11世紀周孝帝期間以大城北面(今沙漠廟)為都城建立了魯白部落國(引自明代大城人翰林院編修趙雍 《魯白志》),西漢、東漢、蜀漢時期均在此設郡。晉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在今大城沙漠廟設東河陽郡治,轄東河陽、葉榆二縣,東河陽縣管轄洱海東岸今賓川、巍山、鶴慶等縣;葉榆縣轄今大理、洱海等縣市。晉末至唐初洱海區域郡縣處於屢設屢廢狀態,形成各部落大者五、六百戶,小者二、三百戶,各據山川,無大君長,不相役屬的局面,各部落相互爭奪形成六詔與洱海西岸各據城池的局面。此後至南詔閣羅鳳王時期在大城沙漠廟一帶設孟弄燮祧郡治,管理洱海東岸地區的軍事和民事;段思平得國後,朝拜大城封臣寺,廢楊乾貞為僧,改封臣寺為古靈寺,改孟弄燮祧郡為神州(亦名神河州),州治仍在孟郡城,但管轄區域已經縮小為洱海東岸(含今賓川縣全境);元代改神州為孟州,州治仍在大城今沙漠廟,轄區不變;明清時期,大理實行改土歸流,廢除孟州和海東萬戶,把海東(含今賓川縣)划入太和縣,划入太和縣後仍在大城設行化鄉治(相當於今副縣級);明代時隨著大城水庫的擴建,鳳尾河道的移直,使大城成為賓川州及大理府乃至全省最大最富庶的村邑,明清兩代均在大城辦書院,所以洱海東岸乃至沿洱海地區明清兩代的進士舉人、文官武將大都出自大城,因此,清康熙時被雲南提督編圖命名為「大理府第—文明古鎮」,特奏准設立文廟和武廟;民國時期,挖色仍屬賓川縣,在大城武廟設第三區(西區)公所,轄區包括今雙廊鎮和上關鎮的海潮河、今屬賓川雞足山鎮的上蒼、萵村和沙址等地;解放前遷至挖色村趙家祠(今鎮政府駐地);解放後挖色仍屬賓川縣,初設第五區,後因平川分成兩個區後,改為節六區,轄今海東鎮、雙廊鎮和今屬賓川的萵村、關李二村;1959年挖色隨賓川併入祥雲縣,該年底從祥雲縣划入大理市設挖色公社、區、鄉、鎮至今。



美麗富饒的挖色壩子位於洱海東岸中心地帶,其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臨海,山環水繞猶如一把天然大交椅,地處鳳尾河三角洲,恰好處在國家級蒼洱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雞足山風景名勝區的交匯點上,山川秀麗,景致幽奇,具備兩大景區皆得的自然風貌。境內大小河流泉塘溝壑星羅棋布,北有鳳尾河、中有靈濟河、南有鳳鳴河由東向西橫貫注入洱海。壩子周圍多山巒、箐谷、坪地,還有泉塘、海(湖)河、溶洞、島嶼、海灣點綴其間,顯示出多景點的自然特色。「逢山必嶺、逢嶺必有箐坪、逢箐必有泉水」,是挖色地形地貌的顯著特徵。境內多山間小平原(雲南人俗稱壩子)。山川奇異,天象也奇異,如境內每逢雲出魚鱗甲雲,不出三、五天即下雨;若天空中月亮旁出現白色或彩色叫雲印,則白天(早上)出現主刮風,晚上出現主雨。又如境內有二個八卦山,一在大城會真寺前為土山,一在大官山麓康廊村後為石頭山,二山均天然形成八卦圖案。還有海印村人不患肺結核;濟民堤滴水不漏;太陽只照下半日;千年古柏、香樹產靈芝等奇異現象。



海印村



小普陀


在海印村北洱海有一中小島。上建觀音閣,傳說為觀音拋入洱海中的鎮海大印,亦名小普陀。



《沙漠廟長聯》曰:「此邦多勝跡」。挖色地處蒼洱景區和雞足山景區交匯中心點上,大自然巧奪天工,自然風光多姿多彩;挖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文景觀更是一枝獨秀,無論是白族出閣斗拱的真古建築、服飾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風等都具有內涵豐富、功能奇異的鮮明特色。站在三峰山頂、大官山頂、旗鼓山頂或雞岩嶺或赤文島,可飽覽蒼山十九峰的巍峨秀麗、洱海水的碧波蕩漾,領略四洲三島九曲之奇,洱海西岸錦繡河山盡收眼底。大理的「風、花、雪、月」四景在挖色也同樣具有。鳳尾箐口的涼風雖無下關風的名氣,但也極度沁人心脾;鳳尾箐山間和花嶺坡上四季也是繁花似錦;蒼山積雪還倒影於沙漠廟的水庫之中也別有風韻;中秋時小普陀的「普陀曉月」最能體現洱海月的無比風姿。壩子中溝道縱橫,泉塘眾多,沙漠廟、裕後聖母泉、石馬泉等泉水清瑩潔白和點蒼山泉一樣純潔清涼;田疇沃壤,縱橫阡陌;村邑古寺錯落有致,詩情畫意油然生輝;鳳尾峽谷和箐谷間森林茂密、花果飄香、動植物、野獸珍禽品種繁多,好一幅獨特的峽谷田園風光。白王城、必簊岩、龍繞石、鳳鳴台等溶岩洞穴等大自然的造化神跡,更是令人心馳神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