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刚聊起自己的文学作品如数家珍 将自己的著作送给学生 用手机展示自己发表过的文学作品 用手机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 他是作家,3部作品参评茅盾文学奖。他是医生,蜚声业内的超声医学专家,带过15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行医和文学创作之余,他还喜欢绘画。 他就是73岁的王志刚,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所长。 慢新闻-重庆晚报见习记者 周荞/文 记者 钱波/图 当医生的他:从没和患者吵过一次架73的王志刚家住南岸区,他把书房命名为“笔耕村”。 他曾在小说《产房》中写到:“医院产房门外的那棵老黄葛树两次落叶,串起了生命的春秋。”他用作家的眼光,看山川草木,凋零乃必然;看旦夕祸福,生死也是常事。 12月2日,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爆料热线966988,邮箱3159339320@qq.com)问:您与创作医学题材的其他作家有何不同?王志刚肯定地回答:医生这个职业,让我无数次亲身经历过生死时刻,我会更懂。 每个工作日清晨,王志刚都会在7时前错开早高峰开车出门,来到位于渝中区解放碑附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超声影像学研究所。他的办公室,不时有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前来讨教。王志刚微笑着,耐心给予开导和解答。他的好脾气写在脸上,眉目间满是敦厚学者风度。 王志刚上世纪80年代从医心内科,超声心动图问世后转入超声科,成为重庆最早一批从事超声影像的医生,主编和参与编辑学术专著21部。“截至目前,我带过150多名硕士、博士生研究生。”王志刚说。 “从医这么多年来,我从没和患者吵过一次架。”王志刚说,他常常在朋友圈里看见有的学生因为医患关系发牢骚,他从不点赞,更不会对学生说“把病人当亲人”这样的话。他会告诉学生:“医者仁心,就是最好的做法。” 王志刚以前经常坐诊专家门诊,看病看到中午一两点是常事。他说:“只要来的病人,我都看,从不拒绝。大医精诚,一分钱就能治病的药,就是最好的药。” 当作家的他:笔名是自己的姓加妻子的名只有在下班后,王雨这个身份才出现在笔耕村。笔名是文学界前辈建议他改的,“我的夫人名字中有个玉字,我说想用她的名,加上我的姓,取笔名。”王志刚接着说,“宇宙的宇太大了,我就选了小雨的雨。除了第一部中篇小说《鲜花献给谁》署名王志刚,其他作品署名都是王雨。” 《鲜花献给谁》是王志刚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独幕话剧,后来被峨眉电影厂看中,要他改为电影剧本,拍成电影《年轻的朋友》。 王志刚文学之旅由此启程。 创作灵感何来?王志刚畅怀一笑,说:“我喜欢一件事,就会执意去做。” 对王志刚而言,这件事就是写作。 “从事医学和创作,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交替休息。”王志刚说,挤时间创作,对他来说从来不是问题,空闲时写不够才是大问题。“我没有跨出自身的生活认知去写任何东西,都是写我熟悉的领域。”于是,他以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母亲为原型,写了《桂阿姨》;以驾驶员父亲为原型,写了《车神》。 上月底,由王志刚小说《产房》改编的同名电影在璧山区开机,讲述了妇产科一线医务人员的不易与伟大。 “医学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视为人学——对人怀有关切之心,具备人道和爱。”王志刚说,他把亲身经历过、听说过的产房医务人员形象,创作成小说女主人公护士长肖春,勇敢又宽容,无私又奉献。“这样的肖春,现实生活中的每个医院都有。” 他的独子:像小说人物一样参加医疗援外王志刚是研究所所长、超声医学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博导……还有一个身份:父亲。 巴巴多斯,是北美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王志刚的独子就在那里,担任医疗援外队队长,在当地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与授课。 《产房》女主角肖春的丈夫张大夫,也参加了医疗援外,在医治患者时受到感染。 王志刚深知医疗援外的艰辛,却从未阻止儿子参加医疗援外的决定。“我为什么要阻止?他大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王志刚嘴上这样说,落在行动上,却把儿子在当地的动态一条不落转发到朋友圈。“转,有儿子的信息”…… “儿子一开始不想学医,但考来考去,还是去了重医。”王志刚说,冥冥之中,命运的罗盘将父子往一条路上引,儿子和他一样也是一名超声科医生。 提起儿子,他的语气带着一种铿锵有力的坚定:“参加这种任务很光荣,我支持。” 妻子退休后,不仅要照料孙女,还是王志刚的专职抄写员、录入员。“夫人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我的手稿写得再乱,她都能认出来。”王志刚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在没有计算机之前,妻子都会用圆珠笔垫着复写纸,誊抄他的作品,抄成工整的字,再寄给杂志社和出版社。期间,妻子经常还会提出一些独到建议。38万字的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也就这样一字一笔地完成着,出版,再版。 采访前一天,王志刚和妻子、孙女及亲家吃了一顿难得的午餐。不日,妻子将启程去海南过冬,照例希望丈夫同去,也照样受到拒绝。“我怎么可能去得到嘛?我还要上班。”王志刚有点无奈地说,他知道,妻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和他一起过个暖冬,但他离不开工作岗位,也离不开文学灵感的源头——笔耕村。 王志刚透露,著名电视剧制作人傅晓阳联系了他,希望把明年5月上映的同名电影《产房》改编成电视剧。 |
|
来自: 陈燕书院 > 《重庆市文学作品表演艺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