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架空历史的文学

 老王abcd 2019-05-06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像《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学有艺术性,历史则有真实的一面。相对地,人容易接受、记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更容易忘记真实的历史。

我们上学时都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的非常好,气势相当地高大,当年背得滚瓜烂熟,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年我路过岳阳,特地去看了一下,矮矮的一小亭楼杵在那里,根本看不见“浩浩汤汤”的洞庭湖。当时我很气愤,感觉被欺骗了一样:范仲淹你也太会吹了,文学就是这样地出乎意料!但你要是让一个史官去写,恐怕就是几句话:因被诬陷挪用公款,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之后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因政治不得志,借题发挥,写了一篇议论文。这么写也确实挺没意思的。

好的文学都高度概括了世事人情。《三国演义》中一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用在今天仍然有效,这是《三国志》里没有的。《红楼梦》更是把世事人情高度浓缩到一个贵族家庭里,描写了各种华丽与小残酷。但是,看完了这些文学作品,总觉得虚幻,总觉得空落落的。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历史小说、玄幻小说,更是把人看得一头雾水。自工作以来,我很少看文学作品,更别提那些架空历史的小说,主要是不喜欢看那些空洞华丽的辞藻,更愿意看个人传记、历史原著,宁愿看到残酷的真实。

文学往往架空了历史。为了突出重点,文学还不惜篡改历史。最近看到《资治通鉴》的三国时期,虽然看了两遍,关于这段历史,脑中印象最深的还是来自《三国演义》。 “蒋干中计”、“三气周瑜”、“借荆州”、“草船借箭”,这些精彩的片段流传千古,但这都不是真的

先说“蒋干中计”。《三国演义》中把这段演义得相当精彩,又是喝酒又是装睡,描写的蒋干就跟个白痴一样。实际情况是曹操刚在赤壁吃了败仗,孙权派周瑜围攻曹仁,曹操派说客蒋干到周瑜那观察一下情况,看看能不能把周瑜这个人才招过来。结果人家周瑜不同意,双方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根本没蔡瑁张允啥事!

(209年)“曹操密遣九江蒋干往说周瑜。干以才辨独步于江、淮之间,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因延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饮宴,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能移其意乎!」干但笑,终无所言。还白操,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间也。

没错,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平淡。

“三气周瑜”更是瞎掰。《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片段脍炙人口,一是借荆州气周瑜,二是诸葛亮设计刘备逃脱孙权软禁气周瑜,三是周瑜讨荆州不成又被气死。实际上“借荆州”根本就不是借的而是让的。赤壁之战后,孙权要借刘备的兵力共同对付曹操,主动让刘备去做荆州牧,这个策略在赤壁之战前鲁肃去荆州吊刘表时就已明了,关于荆州夺来夺去的描写,全是虚构。周瑜并不是死于攻打荆州的战场,而是死于征蜀的路上。当周瑜名震江东成为孙氏政权开国元勋之时,诸葛亮还远远没有出道,历史上这俩人就没交过手。另外周瑜也不是小肚鸡肠,而是相当有雅量。

(210年)“周瑜还江陵为行装,于道病困,与权笺曰:「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朽矣!」卒于巴丘。

一代英才从此陨落,惹得后人妄自编排。

再说说“草船借箭”。《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写得成了一个神,能文能武,还会预报天气,在赤壁之战中大显身手。实际上诸葛亮只在战前刺激了一下孙权,压根儿就没参加战斗。赤壁之战的整个过程都是周瑜一手布划,与诸葛亮没有半点关系,更何谈“借箭”了!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却来自孙权。

(213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说:]

孙权也不是去借箭,就是脑子好使,知道船两边要平衡!

《三国演义》还是遵守历史的,只有一小部分架空历史。现在有些小说则是完全架空历史,更有穿越历史的,把时空扭曲开写,天马行空,不知所云,看了实在是浪费时间。要看书就看《资治通鉴》吧,厚重、平淡、真实,味儿正还不夹带私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