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诗意与时代的呼吸——关于纪实影像的故事

 一盏书灯 2019-05-06

编者按:本文根据鸿学院公开课《生命的诗意与时代的呼吸—关于纪实影像的故事》中宋鸿兵老师与范立欣导演的录音整理,有删节。

宋鸿兵老师:

今天我们非常有幸地请到了华人导演中间的翘楚——范立欣导演——来为我们作分享。我跟范导是好朋友,一起旅游的时候就发现范导拍照和摄影的水平特别高,有一次在一个餐厅里面,范导给我们做了一个展示,他用手机视频一路追踪一个服务员端的的酒杯,大约拍摄了五分钟,从各个角度一气呵成地拍摄完毕。我们拿过来一看,这个视频根本不用剪辑,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了。

范导解释说,实际上他脑里子一直在计算:在什么位置、什么场景,捕捉什么样的镜头等等,脑子里已经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构想,所以能够一气呵成地拍完。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艺术是需要全局性的统筹。

鸿学院的理念是跨文化、跨学科、跨思维,所以有必要邀请不同学科——艺术、音乐等行业的精英——来讲他们对本行业的理解。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加深对哲学、艺术、经济金融等方面的理解。其实你会发现,到了最高层次之后,所有行业都是相通的。

生命的诗意与时代的呼吸——关于纪实影像的故事

范立欣导演:

在电影或者任何艺术形式里面,当你的情绪被激发了,当你被感动了的时候,你的记忆会非常的深刻。不管是拍电影也好,拍照片也好,还是画一幅画也好,做艺术就是要去激发受众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一旦情感和情绪被激发,我们的记忆就会非常的深刻,我们的人生经历、精神和情感世界就会变得更加丰富,我认为这可能是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丰富自己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呢?

因为现在的物质世界是高度丰富而且快速变化的,超越了我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和变化速度,这样的话就好像一个人有两条腿,一条腿长,另一条腿短,很容易想象这个人最后一定会摔倒。

我大学其实是学英语专业的,语言就像一座桥,也是一扇窗,给我的人生打开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完全超乎我想象的世界。因为学英语,所以在十八九岁价值观形成时期看了很多外国电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包括对世界的认知,也导致我毕业后去电视台工作从事纪录片制作。

我很喜欢纪录片,有一位特别著名的智力纪录片导演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我觉得大家可以一起来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含义。现在的家庭可能里还真没有相册了,因为时代变了,照片都存在手机里了,但是把时间倒回去一点,至少我们小时候家里都是有相册的。如果回想一下,当你把家里的相册打开的时候,你看到的都是什么?我的情况是,照片从我父亲一个人,后来有了我母亲,再后来有了我哥哥,又有了我,照片里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一个家庭的相册实际上记录了整个家庭变化的过程,人的经历、每个人在某个历史时间段所处的生命状态。

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一本相册?所以纪录片跟所有其他的影视剧、娱乐节目比起来,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真实”,而真实的力量和价值是其他东西无法取代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纪录片,而且一直在拍纪录片的原因。

不过娱乐时代让大家变得越来越浅薄。不光是“浅阅读”了,可能很多人都不阅读了,连看视频都要看短视频。大家的焦虑感越来越强烈,浅阅读或者是浅观看,使得我们的心智受到压缩,变得更加扁平化。如果娱乐成了唯一的思维活动,那么能够引起你反思、批判,可能启发你的所有其他东西都都没了,或者变窄了,其实这是对人生的一种“降维打击”,对生命的丰富程度来说是是很糟糕的一件事。

每个人生命的“长度”“宽度”其实都差不多,但是“厚度”“密度”却可能天差地别。“长度”就是能保持正常活动的寿命,“宽度”就是一生中能够接触的人和能够参与的事情,每个人其实都差不多,医学发达了寿命也就百岁左右,能保持紧密联系的人不过150人左右。所以想要让生命变得更丰富,就得加深“厚度”,再提高“密度”,我认为艺术就是这样一条能帮助人们丰富生命的道路。比如虽然渡过了同样的时间,看见了同样一片景色,但你能联想到很多诗歌、绘画、历史人物等等,就相当于比旁人获得了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生命的诗意与时代的呼吸——关于纪实影像的故事

小贴士:如何简单提高牌照水平

刚才宋老师讲到我拿一个手机拍了五分钟,成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视频,好像已经剪辑过一样,这里简单给大家讲一个小技巧:其实你在拍视频的时候,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预判”,先考虑接下来要拍什么?以及你周围的人、事物在怎么变化?要想即将进入画面里的是什么?把这个东西或者这个人放在什么地方?只要能够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视频就会拍得很好。

很多朋友都会觉得拍照、摄影是个很复杂的事情,所以我想用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告诉大家怎么能拍出好的照片。

拍照片的鼻祖是绘画,那么绘画和拍照在构图的层面上,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绘画,是一种“加法”的艺术。你拿到的是一张白纸,要一笔一笔地往上画,这是在做加法。

拍照,是一种“减法”的艺术。人作为观察者,站在任何一个环境里边,周围所有景物尽收眼底,可能有1万种色彩、1万个线条。那我们怎么办?把减法做好就行。考虑拍摄的对象是什么?将其放在构图中最主要的位置。这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靠近,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此外还可以通过色彩来突出主要拍摄对象,比如挑选反差比较明显的背景色。

其实所有这些技巧都是在干一件事情,就是在做“减法”,把不必要的东西减掉,你的照片自然就会好。这是一个小技巧,希望大家凭能用得上。我的很多朋友都说这个方法效果很好,拍照水平片有了明显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