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是一個有1300年建鎮史的江南古鎮。十字形的內河水系將全鎮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塊,當地人分別稱之為「東柵、南柵、西柵、北柵」。1998年烏鎮委託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烏鎮古鎮保護規劃》,規劃明確了烏鎮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的整體發展方向,並將整個古鎮劃分為絕對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和區域控制區四個不同等級的保護區域,提出不同等級的保護措施,保護範圍和緩衝面積達198公頃。 1999年,烏鎮東柵區塊保護開發工程經過周密調查,制訂了《烏鎮古鎮首期整治保護總體規劃》和詳細的修復與整治方案,開始實施烏鎮古鎮保護與開發的東柵工程,簡稱「東柵景區」。在規劃的全面實施過程中,烏鎮為了達到「四個最」(即保護最徹底、環境最優美、功能最齊全、管理最科學)的目標,具體實施了遺跡保護工程、文化保護工程 、環境保護工程等「三大工程」,在全國古鎮、古城保護中,烏鎮首創了和成功運作了「管線地埋」、「改廁工程」、「清淤工程」、「泛光工程」、「智能化管理」等保護模式,昔日的江南明珠拂去了它的灰塵,重新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2001年,烏鎮保護開發東柵工程東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一期景區面積約0.46平方公里,保護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以其原汁原味的水鄉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一躍成為中國著名的古鎮旅遊勝地。
二期西柵街區秉承「保護利用歷史建築,重塑歷史街區功能」的理念,相對一期保護開發工程,二期西柵景區的保護開發更加完善徹底,人和環境、自然、建築更為和諧。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度達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余。內有縱橫交叉的河道近萬米,形態各異的古石橋72座,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在全國古鎮罕見。景區北部區域則是五萬多平方米的天然濕地。與一期工程的「觀光型」景區相區別,二期則是一個中國罕有的「觀光加休閒體驗型」古鎮景區,完美的融合了觀光與度假功能,街區內的名勝古蹟、手工作坊、經典展館、民俗風情、休閒場所讓人流連忘返,自然風光美不勝收,泛光夜景氣勢磅礡。古鎮不再僅僅是一個「活化石」、「博物館」,而是完美的融合了觀光與度假功能,成為一塊遠離塵囂的安謐綠洲。 烏鎮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全鎮轄13個社區居委會和18個行政村。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二省三府七縣交界之處。春秋時期,烏鎮是吳疆越界,吳國曾駐兵於此以防越國,當時稱烏戌。南宋嘉定年間,烏鎮原以市河(車溪)為界,分為烏青二鎮,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才統稱烏鎮。 桐乡市乌镇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昭明路)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佛南路18号 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線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相銜接。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里,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市分別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蘇州均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從杭州出發走高速公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一條流水貫穿全鎮,它以水為街,以岸為市,兩岸房屋建築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鄉迷人的風光。水中不時有烏篷船依呀往返;岸邊店鋪林立叫賣聲不絕於耳。烏鎮是中國江南的封面,傳承著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秀美的水鄉風景、風味獨特的美食佳餚、繽紛多彩的民俗節日、深厚的人文積澱和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使烏鎮成為了東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傳承伴隨脈脈書香,在這兒展現一幅迷人的歷史畫卷。 和合二仙 亦稱「和合二聖」,「和合二神」。民間傳說之神,婚姻和合。世傳和合神像多為蓬頭赤腳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寓意「和(荷)合(盒)團圓」。盒中蝙蝠振翅欲飛,喻「福至美滿」。烏鎮民風淳樸,生活富裕,素以和合美滿為生活理想。立此和合二仙銅像,既寄託了當地百姓的由衷願望,也是對旅客幸福順遂之美好祝福。元寶湖 烏鎮鎮區內最大的一個湖泊,面積有11600平方米,由三條支流匯聚而成,東連中市河,北接護鎮北河,西通西市河,因湖中有通安島形似元寶而得名。西柵的元寶湖與東柵的財神灣取名相映成趣,表達了古鎮先民對富庶生活的祈求。 元寶湖水域寬廣,湖水深平均二米,最深處達三點五米。湖東為遊客服務中心,建有遊客渡船碼頭;對面就是安渡坊碼頭,是遊客進入西柵景區的第一站。南側就是元寶狀的通安島,湖北則是大片原生態坡地,草木茂盛,一派野趣。相連的護鎮北河口,有一座木船塢,一直沿用古法修建木船。西柵景區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河畔,由12座小島組成,72座小橋將這些小島串連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最。烏鎮大劇院 烏鎮大劇院2013年5月建成使用,是首屆烏鎮國際戲劇節的主場館,劇院主體建築面積21384平米,俯視宛如二朵盛開於湖面的並蒂蓮,外牆以古法京磚及老船木冰裂紋窗櫺飾面,內部由大、中兩個劇場組成,共可容納觀眾1500名。優美獨特的造型,專業舞台設施和先進聲光電設備,使烏鎮大劇院躋身於世界一流劇院之列。烏鎮大劇院也是烏鎮旅遊的重要配套設施,它是文化產業的地標建築,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劇場」。耗時三年,耗資四億人民幣打造而成的烏鎮大劇院,位於烏鎮西柵景區入口元寶湖畔,佔地面積54000多平米。劇院主體建築面積21384平米,地下一層,地上7層。擁有一個大型劇場和一個中型多功能劇場。主劇場是烏鎮大劇院核心建築,觀眾席牆面和穹頂由烏鎮傳統的藍印花布圖案裝飾,設有三個梯次觀眾席,二層配有獨立包廂,共1135座。烏鎮大劇院設計從並蒂蓮意念生發,一虛一實的兩個橢圓巧妙結合,交替重疊處便是公用舞台空間,在滿足空間機能需求的同時也蘊含了喜慶蓬勃的意義。劇院外部以厚重京磚及老船木冰裂窗櫺裝飾,古樸滄桑的外觀與歷史悠久的江南水鄉小鎮相映成輝。一個具備了最現代化功能的劇院與1300年的江南古鎮和諧共存,大劇院以她的綽約風姿贏得了「夢劇場」的美譽。烏鎮大劇院為綜藝使用,內部主要為可容納約1200座提供綜藝演出的乙等中型劇場及600座多功能廳,以及相應的配套設施。為滿足發展需求,配合相關活動使烏鎮成為國際重要戲劇節重鎮之一。造型上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側主要以磚砌斜牆作為外部裝修材料,表現大塊的體量感;西側以LOW-E中空玻璃、鋁料、木頭百葉等組成幕牆系統,以表現透亮感為主。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是烏鎮最常被用來當做成功模板的一個,而烏鎮具有這樣的實力!烏鎮建設了一個大劇院,並改建了六個劇場來支持戲劇節,戲劇節為期十一天,除此十一天,盛典前後會有多項活動的衍生和支撐,這個時段是全年的時間段內。正如烏鎮舉辦戲劇節的目的,為更多的看客提供一個國內優秀劇目展演平台,為更多演繹者的,特別是年輕人們提供一個自由交流,共享和分享的地方。諸多小劇場開闢在古鎮的環境中,每一個都有著個性和歷史語言,給人以大都市外的生活環境思考。 由賴聲川、黃磊、孟京輝三位國內戲劇名家擔任發起人,希求把這塊別具風情的黃金旅遊古鎮打造成中國的阿維尼翁。木心美術館由貝聿銘弟子、紐約OLI事務所岡本博、林兵設計督造,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出資,巨匠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全程歷時四年;館內設計與布展,由OLI設計師法比安主持,為期一年半。全館建築坐北朝南,以修長的、高度現代的極簡造型,跨越烏鎮元寶湖水面,與水中倒影相伴隨,成為烏鎮西柵一道寧靜而清俊的風景線。美術館總體佔地6,700平方米(72,118平方英尺),外觀與木心先生心儀的簡約美學相契合。木心先生曾以「風啊、水啊,一頂橋」高度概括並預見了今天建成的美術館與周邊故鄉的景致,而「橋」的隱喻,為木心畢生融匯東西方文化與美學的藝術實踐,做出了絕佳寫照。美術館設五座永久性專館,長期陳列木心作品,由繪畫館、文學館、獄中手稿館及影像廳組成。兩座特展館將推出對木心構成重要影響的世界性藝術家年度特展。木心美術館以其多重的戲劇性與不可比性,將引領一種未來的、良性的人文關懷,是值得期待的文化事業。
草木本色染坊 整個工坊佔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磚鋪就的,上面竪立著密密麻麻的高桿和階梯式曬布架,規模相當龐大。這裡除了製作藍印花布外,還有獨特的彩烤工藝流程,而且當時的彩烤色彩也十分豐富,都是從當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來的,像茶葉、桑樹皮、杭白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紅茶可以染成淺紅色,綠茶可以染成淺綠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淺黃色,桑樹皮可以染成淺褚色,因此,這個染坊在當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張藝謀電影《菊豆》表現亂倫的場景就出在染坊曬布場。王家廳 建於清光緒年間 原為張家廳。清光緒間張氏經商發跡,置田產、建廳房,遂家於此。四間兩進,前為鋪面,後為廳房,構築簡潔。民國,張氏漸趨衰落。抗戰前夕,正廳租給了雲錦綢緞莊副經理王菊庭,自身屈居偏廳,故鎮人改稱之為王家廳。建國後正廳曾作糧倉,2004年全面修繕,仍復舊觀。西柵大街(通需里大街) 全長1800米,寬3~5米,緊臨西市河,貫穿西柵東西。因街在鎮之西隅,故名西柵大街。1966年曾改名立新街,1981年戛復稱今名。沿街兩側清末民初建築聚集,多為民居,東、西段有商店市集,水鄉風貌至今保存完好。宏源泰號中國的藍印花布世界聞名,烏鎮則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創於宋元年間,原址在南柵,清光緒遷址於此,系藍印花布製作基地。藍印花布,俗稱「石灰拷花布」、「拷花藍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歷史,傳說由一名叫葛洪的農夫為愛妻所創,以其價廉物美,一直流行於民間。其原料土布、染料均來自鄉村,工藝出自民間,圖案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題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農舍旁、田埂邊常見的,親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氣典雅的藍白二色,具有鮮明的民間和民族特色,在民間工藝美術中一枝獨秀。以前,江南一帶農村家家戶戶都使用藍印花布,窗簾、頭巾、圍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來做。染坊西側的藍印花布收藏館中就展出了許多藍印花布製品。裕生餐館位於西柵安渡坊口,由西柵老街的一幢大宅改建而成,大門口懸掛著「福盛堂」匾額,是烏鎮百年老字號餐館。分上下兩層,典型烏鎮明清時期騎門樓風格,橫跨老街,裝修樸實,環境寬敞,設有沿河包廂,風景極佳。明月樓茶館是一站式小吃店,烏鎮大羊肉、清蒸白水魚、紅燒醬鴨、青團子、烏米團、灌湯小籠包等,臨河觀景。萬新樓(3號民宿) 烏鎮雖歷經2000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里。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彷彿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烏鎮西柵「囍慶堂」
對岸是靈水居。據載,崇禎初年進士唐瀧在這裡修建了此私家花園,取名為「靈水仙居」,後因戰亂損毀。現在的園林是按原樣修復的,整個靈水居明媚秀麗、淡雅樸素,曲折而幽深。說到靈水居,就要說說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見證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王會悟。王會悟於1898年7月8日出生在烏鎮觀後街。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出生在觀前街。這兩條街中間只隔著一座修真觀。論起輩分來,她還是茅盾的表姑媽。論年齡,她比茅盾還小兩歲。王會悟的父親王彥臣,是晚清飽讀詩書的秀才,生性耿直,設塾授徒,以修束養家。王會悟六歲進入父親的私塾念書。當年茅盾的父親因故不讓其子接受祖父的家塾教育,而把他送進王彥臣的私塾。因此小姑母大侄兒便成了私塾同學。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望志路106號李漢俊家召開。王會悟擔任保衛工作。7月30日晚舉行第六次會議開始不久發生了意外。於是,王會悟立即受命,先行趕往嘉興安排一切。她先到市區張家弄鴛湖旅館包租兩間客房,作為代表們的歇腳之處。又托茅盾的內弟孔另境(當時在嘉興讀中學)出面去租了一艘中型畫舫式游船。代表們在游船上繼續開會,王會悟便在船頭上望風。在南湖的當日,太平無事,會議結束,代表們分頭散去。正是在這一艘船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中國革命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王會悟作為黨的「一大」衛士,為此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北濕地 西柵景區的北部有一塊面積約五萬平方米的天然濕地,被稱為古鎮之腎。濕地生態保護良好,動植物種類豐富,生長著蘆葦、水燭、菖蒲、茭白、荷花、浮萍、苔草等數十種水生植物,岸坡上則有茂盛的垂柳、夾竹桃、紫荊和石榴等喬灌木,時見白鷺、野鴨和多種水鳥出沒其中。夏夜星空下,螢火蟲在茂密草叢中飛舞,青蛙和鳴蟲歡快的歌唱此伏彼起,秋高氣爽的夜晚,滿天的繁星離你很近很近。這座橋叫長板茅橋。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聯結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 在烏鎮的佈局中,由於歷史上曾地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加之吳越文化的積累、沈澱,觀念上明顯受中國傳統儒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儒文化對營建中流行的風水學說等往往是排斥的,故而很少見常因風水而設的斜門左道,為避免氣衝而立的屏牆、照壁,或當路放置的「泰山石敢當」等符鎮,而是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五彩路 西柵景區北部有一條一點四公里長的遊覽車通行的專用車道,它是街區外唯一一條可以行車的道路。這條路沿途自然風光優美,兩邊植被完整,古木蔥郁,徜徉在塊石壘成的人行道上,可以領略與古街區迥然不同的原野風情,又因路兩旁生長著各類花木果樹,四季五彩繽紛,故得五彩路之美名。 春夏秋冬,五彩路風情各有不同。初春,所有的老樹都爆出了嫩綠的新芽,路邊大片的綠草盛開了紫色的小花,密密的猶如花毯鋪展在大地上,杜鵑、茶梅綻開了艷紅的花朵,蜜蜂忙碌地在潔白的桔子花、粉紅的桃花叢中採蜜;盛夏,道邊的竹林中春筍破土瘋長,小河中擠滿了青蔥的蘆葦,睡蓮、荷花的粉紅花朵也綻放在水面,風中搖曳著垂柳嫵媚的身姿,老棗樹的頂梢枝丫上知了在鳴唱;深秋的色彩最為濃冽,老烏桕和楓樹的葉子染成了一片金黃,桔樹、柚樹、白棗樹上澄黃的果子壓彎了枝梢,金桂、銀桂吐露著沁人肺腑的幽香,更有大片的白菊在燦爛的陽光下盛開如一片花海;入冬,棗樹、烏桕、黃柿已脫落了他們華麗的衣衫,只有虯勁的枝丫上還掛著幾顆戀枝的果子,樟樹林和桂花林卻仍一片青蔥。如若正好下了一場雪,則路兩旁完全成了銀白世界,土坡上、田野中都成了堆雪人、打雪仗的好場所,時不時的會驚起一群喳喳覓食的麻雀,金黃的臘梅卻頂著寒風熱烈的開了。 龍形田 龍形田在昭明書院的西北角,濕地的東區,因它的形狀似一條臥龍而得名,從河對岸高處望去,巨龍首西尾東,活靈活現。龍形田面積有7500平方米,四季栽種不同農作物。此田南側有一座晴耕橋,橋下清溪潺潺而流,因此夏不澇,冬不乾,盡得灌排之利。 龍形田的北坡有一大片白菊園,金秋十月,漫坡菊花盛開,猶如一片花海,與豐收在望的稻田相映,醉人心扉。如果你在古鎮住上幾天,可以在這塊充滿靈氣的土地上嘗嘗鋤禾日當午的滋味,體會一下農耕的艱辛與樂趣。 烏鎮盛廷行館由近百年歷史的水鄉豪宅巴家廳改建而成,以江南水鄉文化為元素,呈現古建藝術的精美風格,明清式傢具,精緻的藝術品,置身其中,可以領略江南大戶濃郁的庭院風韻。白蓮塔 白蓮塔原稱金蓮塔、西寶塔。建於宋代崇寧年間,吳元年(1363)兵毀。明嘉靖、萬曆、崇禎年間三次重修。康熙四十二年(1763)塔身傾斜,乾隆年間又修,同治七年(1868)傾頹,於二零零五年乙酉年重建西柵。白蓮塔在西柵景區的最西端盡頭,緊挨著烏村的地方,是烏鎮最高的古建築,2005年,白蓮塔在西柵大運河畔環河島得以原樣易地復建。現在的白蓮塔高有七級,塔高51.75米,為烏鎮最高建築,塔下有八角形的升蓮廣場,廣場中有放生池,東側河岸邊有一條石舫,叫「吳中畫舫」。從運河坐船來烏鎮,遠遠的望見白蓮塔雄偉的身姿,就知道烏鎮到了。如意橋 位於白蓮塔下,西接升蓮廣場,東連茶藝街。這是西柵造型最為特別的一座橋,在白蓮塔上俯視,整座橋呈一個C型,橋東西兩頭各建有亭,整體看來象極了一柄流暢的如意,故有其名,如意橋是座木質廊橋,橋形曲折,可遮陽,可蔽雨,鎮人常在此閒坐聊天。 如意橋的北側就是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時有一長列的貨運拖船從運河經過,兩岸垂柳依依,水鄉風情盡收眼底。水上集市 昔日烏鎮地處二省三府七縣的交界處,河道密布,四通八達。四鄉八鄰的鎮村居民習慣於在清晨搖著船早早的出來喝早茶,順便趕個早市,把家裡種的蔬菜和養的家畜帶到集市買賣,添補家用,逐漸的就形成了集市,非常熱鬧。臨河的居民只要吆喝一聲,船就會搖到水閣邊,不出門也可以買到新鮮的蔬菜,很受居民喜歡,所以至今仍興盛不衰。 西柵的水上市場人稱「水市口」,整個水域面積約3400平方米,被一條東西走向的木棧橋一分為二,木棧橋與景行橋隔西市河相望,水域東西兩側臨河都建有水閣。 清晨,晨霧還沒散去,水市口就熙熙攘攘熱鬧起來,八方來船已擠滿了河道,兩邊的水閣里,茶館、肉鋪、小吃店、豆腐攤也早早的卸下了門板開張了,水鄉的一天拉開了序幕。 傍晚,暮色籠罩了小鎮,水閣窗櫺間、門縫中透出了點點燈光,水市口兩側的茶座、夜宵、燒烤店又熱鬧起來,人們在這兒享受一天工作後的逍遙自在。 白蓮塔屬於宋元時期江浙一帶通行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閣式塔,縱觀其塔,外觀呈梭狀,實際上塔的平面是成正方形的,塔基也是一個二十四乘二十四米的正方形,內部地面用清水方磚鋪就而成。 整個塔體由第一層起向內逐漸收攏,登高遠眺,運河和烏鎮風光盡收眼底,從西柵的任何角度拍照,白蓮塔都是最佳的襯景,大運河就在塔後幾十米處,塔前就是游船碼頭,儼然成為水陸要衝。入夜時,塔身被燈光照耀得通體剔透,美不勝收。白蓮寺 原來的白蓮塔寺是九開間的,有三進深,它的正殿建在高有二米多的平台上,顯得非常雄偉。據鎮志所記載,張俊原先的生祠也建在原白蓮塔寺內。後來,秦檜案發,張俊受到株連,生祠於是就被廢了。原有的白蓮塔,高有七級,高十六丈,元朝末年毀於朱元璋與張士誠在烏鎮的戰爭。後歷代幾經重建,咸豐年間,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即庚申之變),寺院毀於戰火,塔身更加傾斜。到同治七年(1868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轟然倒塌,存世達760餘年。光緒年間,有多位僧人經過辛苦的募捐,終於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建成山門、前殿、後殿和僧寮等。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有僧人募捐,鑄成大鐘一座,重達千斤,但是是何人募捐建此大鐘,鎮志上沒有記載。民國後期,又曾有軍官一度將白蓮寺改為了戲院。烏鎮素有「一觀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說,一觀是指東柵的修真觀,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蓮塔寺。 烏鎮的佛教傳入較早,在南梁時期就已出現一定規模的寺廟建築,在烏鎮歷史上寺、庵、廟、祠最多的時候有53處之多。 白蓮塔原稱金蓮塔院,後稱白蓮塔寺,建於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原位於烏鎮十景塘的北面、天井巷西面,當地老百姓都喜歡稱呼它為西寶塔,這是由於它與東柵的壽聖塔遙相呼應,故在烏鎮有東西寶塔之說。登塔鳥瞰 登西柵白蓮塔,可鳥瞰整個西柵歷史街區。更是觀賞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運河一一京杭大運河的極佳之處。 京杭大運河是與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大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途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中烏鎮水域屬於湖州與嘉興交界之處,登塔可見運河之水自西(湖州)而來,蜿蜒東去(嘉興),登塔俯視,只見煙波浩渺,百舸爭流,令人神清氣爽。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發端於春秋戰國時期在揚州開鑿的邗溝,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它是世界最長的古運河,全長1700余公里。這條運河北與海河相連,南與錢塘江相接,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成了統一的水運網,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項奇跡。目前國外著名的大運河有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前蘇聯土庫曼運河等。這些運河的長度不但都比我國的大運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開鑿南北大運河的時間晚1000多年。 烏鎮位於運河的南起點一百多公里處,是唯一一個與大運河直接相通的江南古鎮。運河是烏鎮的母親河,她哺育了烏鎮燦爛的文化,造就了烏鎮的經濟繁盛。緊貼烏鎮西柵街區的白蓮塔下,大運河由西向北拐了一個大彎,站在大運河與烏鎮內河相接的望津橋畔,只見兩岸垂柳依依,水面開闊蜿蜒;登塔遠眺,兩岸農田豐茂,船隻穿梭不息,晨光夕陽里,波光漣漪,恰似一條黃金水道。 據乾隆年間的《烏青鎮志》載:「鎮水發源於天目山之險潭,歷苕、霅兩溪,自含山東流。」縱貫鎮區南北的市河,也就是車溪,闊且深,有支流無數,如東市河、西市河、白娘子港、浮瀾橋港、急水橋港等等。有如此眾多的水港溪流,為了交通便利,必須興建眾多的橋梁以通往來。據載烏鎮橋梁最多的時候達150多座,有百步一橋之說。但由於風雨侵蝕,船撞石坍,城鎮改建,運河拓寬等原因,有的古橋已經消失了。但即使這樣,烏鎮現在仍有相當數量的古橋,經過加固、修復、重建,目前僅西柵就有七十二座古橋,數量和密度均為國內罕見,堪稱古橋博物館。 烏鎮古橋大多為石橋,不僅歷史久遠,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類型多樣,造型美觀,風格各異。有簡便的石平橋,古樸的石拱橋,精巧的磚石橋等,其中以石拱橋居多。 石拱橋源於東漢時期,因為拱橋主要承重構件的外形是曲的,因此在古代也被稱為曲橋。曲拱的形狀有半圓、圓弧、蛋形、馬蹄形等,烏鎮石拱橋的拱形,以半圓、圓弧為常見。 在一些石橋上還有建有古色古香的亭閣,如昭明書院西側的雨讀橋,上建橋閣,遮陽避雨,橋側設有美人靠護欄,可供遊人在此休憩,憑欄觀賞水上風光。不少橋的望柱、欄板上雕有精細的圖案花紋,有蓮花圖案、六道輪回圖案、萬字圖案等,這些圖紋不僅美觀,給古橋增添了不少韻致,而且也蘊涵了古鎮人們的宗教習俗以及祈禱吉祥平安的美好願望。
通津里 旁邊的童玩館有一個圓筒的滑梯,可以直接從二樓滑到一樓。「藍蓮花開」是一家系列民宿的名字,這家民宿的主人,名叫段金虎。江湖人稱段王爺,筆名午候。「我心目中民宿的神韻,大抵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抑或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民宿是個人理想生活方式的充分體現,是任何時光都心生歡喜的夢想居所,是把美好生活帶給他人的最佳平台。」段王爺說,這是他做民宿的初衷,也是這些民宿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小店、小資、小眾,是段王爺這些年經營民宿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經營理念。他所經營的民宿,每家基本不超過15個房間,配備一位清潔阿姨,一位前台,一位管家,剛剛好。這樣,既傳達了一種舒適慢活的生活態度,工作人員也獲得了風輕雲淡的美好時光。「小而美的民宿,其實做的是一種躲起來的文化。」民宿業所追求的,應該是與城市文化保持一定距離,並且向現代人提供三種免費且珍貴的內容:新鮮的空氣,乾淨的水,以及透明的陽光。水市客捨坐北面南,前有風雨長廊步行或有遊覽車可直達西柵所有景點,後有水市口及西柵步行老街區,左右分別是茅盾紀念堂、靈水居和休閒特色商鋪區,閒庭信步可依水而行領略古鎮風貌,憑窗眺望可見水上集市之昔日繁榮。水市客捨又稱「水市民舍」,源於唐,盛於明,據《烏鎮鎮志》記載明代詩人趙桓詩句:雞肥米白盆魚鮮,山收海販來遠船,四方客旅雲屯集,一帶居民星密集,茅家巷里秋光麗,芙蓉酒館秋娘媚。說的是這裡雲集了南來北往之商賈客商住宿下榻,客棧也成了各地客商交流信息行情的匯聚地,因此,這水市口客棧還有一個雅名——「行情會館」。老木頭酒吧 白天酒吧不開,外觀很是漂亮。這裡所有的桌椅吧台都是原始的木頭,掏空一部分或人工修葺,經過風吹日曬雨雪衝刷,時間打磨的痕跡隨處可見。晚上燈火通明,有歌手駐唱,熱鬧非凡。老木頭酒吧里環境還不錯,酒吧的檔次與秩序還是很好的。南塘橋 位於西柵大街西端,跨西市河,呈南北走向,北面與白蓮街相連,南面則與水上劇場相通,與仁濟橋隔河相望。南塘橋是一座五孔石板平橋,全長28.2米,橋上用長條石聯結成橋欄,南北兩側橋耳上刻有蓮花、萬字、道教太極圖等圖紋,象徵著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
橋面中央刻有一個「六道輪回」的圖案。「輪回」是佛教用語,也叫「生死輪回」、「輪轉」,意思是眾生在「三界」、「六道」的生死世界中有如車輪回旋不停。佛教宣揚因果報應,佛教認為善惡終有報,今生善惡會導致自己來世的罪惡報應,因此,古代人們就在橋面上刻上「輪回」的圖案,是佛教「因果報應思想」在民間的具體反映,可以讓人們在過橋時,經常能看到「輪回」的圖案,讓人們記住今生要多行善事,廣積功德。通濟橋位於西大街西段,呈東西走向。東連西大街,西通白蓮街。當地俗稱西高橋,其所跨港灣也被稱為西高橋港。高有28級石階,全橋長29.4米,橋身淨跨11.8米,橋面寬3.5米。歷史上,橋下曾經是蘇杭間的糧船通道,電視連續劇《天下糧倉》中,漕運幫主白獻龍和「小梳子」相遇的場景,就是在這裡拍攝的。通濟橋和仁濟橋兩橋成直角相鄰,不管站在哪一座橋邊,都可以看到一個橋洞里的另一座橋,故有「橋里橋」之稱。「橋里橋」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堪稱橋景一絕。這座古橋的始建於何年,已經無從查考了,可查知的最早重建年代是明正德十年(1515年),後來,又經歷了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乾隆九年(1744年),咸豐年間和同治六年(1867年)的五次重修。現存的石橋是同治六年重建的。石橋為半圓單拱橋,拱圓的砌置方式是縱平分節並列式,橋面以條石聯結成橋欄。橋洞的南北兩側各有一副橋聯。南面的橋聯是「寒樹煙中 盡烏戌六朝之地 夕陽帆處是吳興幾點遠山」北側的橋聯是「通霅門開 數萬家西環浙水 題橋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 南側聯中的「寒樹」泛指秋後的樹,「夕陽」是指傍晚的太陽。古詩詞中,常常以這兩種景象象徵淒涼蕭瑟之景。「烏戌」是烏鎮的古稱,「六朝」,相傳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即昭明太子,曾經隨師就讀於烏鎮,後人在其讀書處建了一座石坊,上面題「六朝遺勝」。所以聯中稱「六朝勝地」,是喻示烏鎮的歷史悠久。「吳興」是因烏鎮西柵與吳興縣(今湖州市市郊)接壤故稱。北側聯中的「霅」是溪名。是一條從鎮西向流入烏鎮的河流,烏鎮在古代 是江南五大鎮之一,人口有數萬之多,所以稱「通霅門開數萬之家」。「浙水」是指杭州至太湖水系,此水從烏鎮西端繞鎮而過,所以稱「西環浙水」。「題橋」:據《華陽國志.蜀志》:「司馬相如初如長安,過升仙橋,題橋曰:‘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後來人們就以此作為誓志功名的典故,如韋莊《東陽贈別》詩:「去時此地題橋去,歸日何年佩印歸。」「燕京」是指北京,烏鎮距北京約為三千多里,故稱「題橋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這兩副文筆優美的橋聯,給人留下了這樣一副圖畫:近觀,在寒樹淡煙中,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鎮;遠眺,在夕陽余暉下,透過片片白帆,可以看見遠處吳興境內隱隱約約的群山。在這座古鎮上,人氣地氣都十分旺盛,鎮裡的人具有崇高的志向。整個聯意不僅交代了古橋所在的歷史地理環境,又表達了烏鎮人志高心遠的胸懷。仁濟橋 位於西大街西段,呈南北走向,北通茶市街,南連絲作街。是一座半圓單拱的石拱橋,全橋長22.6米,高2.8米,有26級石階,淨跨8.5米。因為在以前橋下的水中設有木頭柵門,白天開啓,晚上關閉,以防盜賊從水上進鎮,是烏鎮西北水道的第一道關口,所以仁濟橋俗名又叫柵橋。這座橋最早建於什麼年代,也已經無從查考,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改建成石環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建,咸豐年間毀於戰亂,同治年間重建。現在的這座橋就是同治年間重建的。每年二十多部國內外特邀劇目,經典力作,展現戲劇藝術的無窮魅力;十餘部青年競演,擂台奔走,展開年輕生命力的激情角逐;上千場古鎮嘉年華,五光十色,開啓前所未有的大眾狂歡;小鎮對話攜手戲劇峰會,字字珠璣,聆聽大師的思想火花……秀水廊橋 位於虞奧橋的北面,秀水巷上,靠近似水年華酒吧。很精緻的一座廊橋,橋上刻有不少木雕。似水年華紅酒坊 有人說到底是「似水年華」成就了烏鎮,還是烏鎮成就了「似水年華」。可見「似水年華」的熱名度!不知多少人是因為一部《似水年華》的電視劇而來到烏鎮。烏鎮是《似水年華》的拍攝地,由劉若英黃磊主演,所以成為遊客熱門打卡點。重建虞奧橋 虞奧橋,在西市河的南面,三孔石板橋,在秀水巷上,位於秀水廊街的拐彎處,南面就是秀水廊橋。水閣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水閣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唉乃,飄然而過……」 傳說水閣是由一位機智的豆腐倌的違章建築而來,可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許多歷史都已煙消雲散,唯有這集生活的實用與享受於一體的建築形式因著人們的喜愛而得以保存和延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水閣是烏鎮的靈氣所在,雖然它沒有奢華,難比高樓。有了水閣,烏鎮的人與水更為親密;有了水閣,烏鎮的風貌更有韻味;有了水閣,烏鎮的氣質更為悠雅;有了水閣,烏鎮的歷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閣是烏鎮的獨創,是烏鎮的魅力所在。 碧水蜿蜒,小橋流影,櫓聲唉乃中看水閣畫卷般在眼前徐徐展開,看水鄉人在水閣中起居住行,聽古鎮人鄉音叫喚此起彼伏。烏鎮的水閣正已它獨特的韻味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烏鎮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 廟西街 走進烏鎮,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就會讓人有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作為歷史古鎮,烏鎮無論是整個鎮還是觀前街,都體現著一種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走進這個充滿了農業文化氛圍的古鎮,漫步於古鎮綿延一里多長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傾聽腳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沿水小街有「石幫岸」,有些有修飾,雕上一個瓶,瓶里插著三支戟,取「平升三級」的意思。用以系船。 心源門通來遠橋。烏鎮小鍋面,講究「一次一鍋、一鍋一味」,現炒的澆頭,風味更濃郁,鍋氣更集中,借著火力完美包裹面和湯。醉月池宜園精品酒店內的中餐厅,「唐園幽蘭香,宜園麗人行」。秀水廊劇園 烏鎮戲劇節演出場所多元化且具專業性。美輪美奐的烏鎮大劇院率十餘個大小功能各異的室內劇場和若干個戶外劇場組成了獨特的表演空間群體,更有街道巷灣、戶外廣場,隨處可見精彩表演。戲劇節的烏鎮,如戲劇的天堂。以繁榮戲劇事業,培養戲劇創作人才,提升戲劇作品的藝術水準,拓展戲劇市場為目的,烏鎮戲劇節旨在加強國際戲劇交流,發展和繁榮國內戲劇文化,進而實現江南小鎮的文藝復興。烏鎮戲劇節由陳向宏、黃磊、賴聲川、孟京輝共同發起,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主辦。戲劇節由特邀劇目、青年競演、古鎮嘉年華、小鎮對話(論壇、峰會、工作坊、朗讀會、展覽)等單元組成。以擁有1300年歷史的烏鎮為舞台,共邀全球戲劇愛好者和生活夢想家來到美麗的烏鎮體驗心靈的狂歡。戲劇,為小鎮凝聚了更多國際級大師們的氣場;戲劇節,為這個千年古鎮帶來充滿生機的未來。一路走來,天色漸漸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