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克哈特
骆克哈特和庄士顿等人在华务司官邸外侯见到访的署山东巡抚杨士骧。(1905年7月11日)
金博评谈·英租威海卫(61)骆克哈特(上) 1898年英国占领威海卫后,成立了威海临时行政公署,由驻华海军司令派员管理。 1899年转属陆军部。1901年1月1日,英国殖民部知识接管威海卫。同年7月24日,英国颁布了确定威海卫政制结构及运行方式的宪法性文件《一九零一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确立了威海卫的基本政治制度。1902年5月,港英政府辅助兼华民政务司骆克哈特受英王派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司。在他的主持下,逐步建立起一套高度集权、行政、司法三权合一的特点。 英属威海卫租借地区旗英租时期,英国先后向威海派驻了7任行政长官,分别为哥恩特、道华德、库温、骆克哈特、波兰特、布朗、庄士敦。其中骆克哈特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 骆克哈特又名骆壁、骆檄、骆仁迁,1858年生于苏格兰,少年时代先后就读于英国威廉姆王学院,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1878年骆克哈特考入英国殖民部,在经过女王学院一年的汉语培训后,于1879年作为见习生被派往香港,开始了他长达40多年的在华殖民行政生涯。 骆克哈特一到香港,便投入巨大精力研读儒家经典和中国古典文学。本来在学生时代,骆克哈特就始终是一名优等生,其勤奋学的精神和超常的学习能力给他在汉学的研究上以很大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骆克哈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竟然达到了迷恋的程度。其学习范围不仅遍布经史子集,而且对中国的琴棋书画、风土人情都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研究最终穿了他的一生。他不仅因此而博得了“洋儒生”的美称,而且成为中国字画、古钱币和工艺品的著名收藏家,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苏格兰图书馆至今保存着他的读书笔记中,其中记载,《论语》、《易经》、《左传》、《资治通鉴》等书他都读遍了。他与孔令贻(孔子76代嫡孙)关系密切,对孔子也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他与中国近代哲学家辜鸿铭经常通信,对哲学很有研究;他与徐悲鸿书信来往不断,对中国书画有着较高的欣赏水平;他与清末时期山东的巡抚周馥、杨士骧、袁树勋、孙宝琦都有联系,对中国的吏治研究得很透。档案记载,他收集的中国歇后语300多条,用中文记录的民间故事有厚厚的一本,撰写的威海卫风情民俗手稿满满一袋子。当然,骆克哈特也得到了英国殖民部的赏识,并因之一路升迁,1883年任港英政府鸦片税收督办,1895年便升任辅政司兼华民政务司,成为仅次于港督的第二号人物。 1898年英国接连强租香港新界和威海卫,随之而来便面临着建立殖民统治秩序等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特殊的历史环境最终将骆克哈特推上了英国侵华的前台,使之成为英国在香港新界、威海卫两地殖民统治的奠基人。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地专条》签订。同年8月初,骆克哈特受命赴新界调查,随后,便向英国政府呈送了长达31页的报告书。该报告书详述了新界的人文、地理,并提出了今后统治、管理背后界的重要建议,力主“在英国的统治下尽力维持旧中国的现状”。 同时他也极力主张扩大新界面积。骆克哈特的建议为英国政府接受,成为后来新界陆地谈判代表,全权负责陆界谈判和划界事宜。在谈判中,骆克哈特软硬兼施,迫使中方接受了其扩界方案,接下来,骆克哈特又率军残酷镇压新界人民的武装抗英斗争,强行接管新界。此后,骆克哈特兼任新界首任行政专员,担负起建立新界统治秩序的重任。在他的主持下,新界各种统治机构很快就建立起来,各项管理制度也逐次完善,最终确定了英国对新界的殖民统治。 新界问题解决之后,殖民部又从军方手中接管了威海卫。而恰恰是这块领地最令殖民部头痛,要想使其不成为英国的财政包袱,就只能发挥其商业潜力做到自给自足,而以英国所能给予的支持而言,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这时,殖民部再次想到了骆克哈特,因为对新界问题的处理足以证证明他“具有完善的行政管理才能”。更为重要的是,骆克哈特与香港华商所建立起的广泛联系给了殖民部很大的希望。“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骆克哈特的领导下,威海卫将成为英国在亚洲的又一个商业成功范例。”而此时骆克因与港督卜力不睦,也在谋求调职,对此任命欣然接受。1902年5月,骆克哈特受命赴威就任首任文职行政长官。 骆克哈特到任伊始,便将行政公署从刘公岛迁到陆地上的码头,并将其更名为爱德华港,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施政计划。他毫不费力地便将香港的那套法律制度和管理政策照搬到威海,同时改革政府机构,健全职能部门,在较短的时间内便理顺了威海卫的殖民统治失序。骆克哈特所建立的殖民统治体制,相当成功地把威海卫旧有体制完好地保存下来。他的这些怀柔策略的确很有效,在此后的许多年里,威海卫再没有发生激烈的华洋冲突,倒是村董绅商们为其送匾树碑、歌功颂德之事不断发生。但是他所推行的“维护旧制”的政策,却使威海“与世隔绝”近30年。 应该说,骆克哈特在政治上是成功的,达到了英国占领威海卫的政治与外交目的。但是他施政的首要目标即振兴威海商务却屡挫磨,不见起色。骆克哈特来威之初,对此抱有相当的信心,认为自已完全有能力将威海发展成英国玛格琳特那样的海滨旅游胜地。虽然,当时的威海卫还完全处于农耕社会,各种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而骆克哈特对此却很乐观地认为,他与香港商界的广泛联系,完全有能力将香港华资吸引过来,从而改变这一面貌。为改善投资环境,他始终坚持在威推行自由港政策。但骆克哈特很快就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威海卫的租期不稳,而这恰恰是英国政府无法保证的问题。骆克哈特在多次招商失败后,便对殖民部明确表示出自已的不满情绪。认为威海卫经济发展不起来,是英国对威政策造成的“先天不足”,同时频频要求增配得力官司员协助其工作。他的态度激起了殖民部的反感,一度甚至想将其调离。经此挫折,骆克哈特与殖民部关系日益疏远,于是他决定抛开殖民部自辟它途。为此,他频频与山东巡抚衙门互访,并加强了与省内工商界的联系,敦促山东修筑省内至威海卫的公路,并热心地倡导商人来威发展。山东地方政府倒很看重威海卫这个“国中之国”,周馥、杨士骧、袁树勋和孙宝琦等历任山东巡抚曾频频造访威海卫。但是双方的出发点却有很大的不同。山东地方政府虽然希望威海卫尽快发达起来,但那是为了与青岛的德资形成抗衡,而且是希望依靠外资解决威海卫的问题。至于骆克哈特进出的构筑交通网的要求更为山东地方政府所反对,那样,等于给洋货侵入内陆大开方便之门。此路不通之后,骆克哈特只好把眼光投向威海卫自身。他在境内极力提倡工商,同时,他还尽力从微薄的败政收入中拿出资金用于改善交通。但是,英国已经确定的“以最低的成本管理威海卫”政策,使他能做的努力极为有限。几经周折之后,骆克哈特不免心灰意冷,只能是寄情山水,搞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1921年4月,骆克哈特退休回国,在威任职1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