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转移瘤系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入颅内,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3.5%-10%,以肺癌脑转移最多见,其次是泌尿生殖系肿瘤和消化道肿瘤,亦有相当部分患者找不到原发灶,即使有颅内转移瘤,手术后仍不能确定肿瘤来源。 PET,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目前国际上最尖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之一,也是目前在细胞分子水平上进行人体功能代谢显像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诊断和指导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冠心病和脑部疾病的最佳方法之一。PET/MR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和核磁共振成像术MR两者强强联合组成的一体化大型功能代谢与分子影像诊断设备,同时具有PET和MR的检查功能,达到最大意义上的优势互补。 西门子Biograph mMR(一体化PET/MR)可实现全身结构、功能与分子一体化成像,对脑转移瘤进行精准诊断及全身肿瘤转移评价;且与PET/CT相比较,PET/MR减少了X线辐射,对于年龄较小、需多次复查或可治愈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检查方式。 本病例旨在对比PET/MR和PET/CT在颅内转移瘤的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入院病史 女性,48岁,患者于二十余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头晕不适。头部体位变动时症状加重,休息可缓解,无恶心,呕吐,无黑朦晕厥,无癫痫发作。2018年3月于上海某医院查头颅CT示 右侧小脑、左侧枕叶占位,建议进一步检查明确。 影像所见及诊断 PET/MR图像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异常信号灶,T2高信号、T1低信号,病灶呈囊实性、伴周围水肿,DWI序列清晰显示肿瘤实质区弥散受限,DTI白质纤维束重建提示该区域纤维束减少及中断。右侧小脑半球病灶实性部分代谢异常增高,SUVmax13.9。 基于PET/MR极佳的软组织对比度和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在颅内小病灶的显示中也有较强的优势。PET/MR图像显示左侧额叶侧脑室旁见一异常信号灶,T2 Flair高信号,融合图像中显示更为清晰。在PET/CT中仅在PET和融合图像中有模糊显示,无法达到准确诊断的要求,存在漏诊风险。 病理:“右侧小脑半球肿瘤”转移性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提示女性生殖系统来源,HE形态符合高级别浆液性癌。 病例讨论 颅内转移瘤病程短,起病后病情往往呈进行性加重,有时由于肿瘤的出血性坏死,病情会突然加重,也可呈卒中样发病。一般早期仅表现为日渐加重的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等。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CT、MR、PET/CT、PET/MR等。 MR具有多参数多对比成像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颅内转移瘤的检出为临床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PET具有高灵敏性,高特异性以及全身成像的特点尤其对于全身性肿瘤转移的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因而PET与MR在一定程度上对病灶诊断有互补作用。与MR相比,PET/MR将MR精细解剖结构与PET的代谢情况相结合,可对颅内转移瘤提供更多诊断信息。既往研究表明,PET/MR与PET/CT的SUVmax高度相关,表明PET/MR在恶性肿瘤病灶的半定量分析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1]。同时在颅内转移瘤诊断中PET/CT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研究表明PET/CT在诊断颅内转移瘤中漏诊率达到17.6%[2]。PET/CT与PET/MR相比较,由于颅内转移瘤与正常颅内组织在CT图像的密度对比度差异不大,CT无法清晰显示颅内精细解剖结构,易出现漏诊误诊现象。故PET/MR在颅内转移瘤的诊断中优于PET/CT,同时PET/MR中DWI和DTI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病变诊断的敏感度,可以清晰显示颅内神经纤维束受侵或受压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精准诊疗信息。 在该病例中可见PET/MR对于颅内转移瘤的诊断能力优于PET/CT。 病例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核医学科 参考文献: [1] (2018). Pet/ct与pet/mr诊断恶性肿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9(09), 54-58. [2] 李奕钊, 肖勇,& 郭晓君.(2009). 18f-fdg pet/ct在脑转移瘤诊断中的局限性. 海南医学, 20(6), 11-13. |
|
来自: 昵称42715024 > 《头及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