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辩证治牙疼

 昵称62597708 2019-05-06

牙齿原属十二经,若有疼痛各经寻。上四属心下四肾,两边上下脾胃真。左边上下尽头处,胆与肝经仔细评。右边上下尽头处,肺与大肠是原因。荆防石膏牡丹宜,甘草生地与青皮。本方只有药七味,余药随症加用之。心加黄连麦冬是,肺用黄苓吉梗奇。肝经柴胡栀子倍,肾入黄柏知母依。脾胃白芷芎白术,白芍枳壳大黄追。痛甚肿增龙胆草,风中地骨五加皮。俱以灯心为引药,神仙留下古来稀。


治牙疼神效仙方处方:荆芥6g、防风6g、生石膏40g、丹皮6g、甘草6g、生地10g、青皮6g、升麻6g。


随症加减:


上门牙疼是心火,加黄连、麦冬;下门牙疼是肾火,加知母、黄柏;


上两边牙疼是胃火,加白芷、川芎、白术;下两边牙疼是脾火,加白芍、枳壳、大黄;


上左大牙疼是胆火,加羌活、胆草; 下左大牙疼是肝火,加柴胡、栀子;


上右大牙疼是大肠火,加大黄、枳壳;下右大牙疼是肺火,加黄芩、桔梗;满口牙疼属虚火,加西洋参;牙疼有脓肿加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1 至2 味各10g。注:无西洋参可改用沙参、天冬各6g,加味药可用3~6 克。头痛,加藁本;恶心,加厚朴;牙龈烂,用生姜、黄连捣烂贴上。


神效仙方,灵验无比,今公诸于众,望有缘者得之珍重,造福于有缘的牙疼患者


论齿为肾胃大肠所属


齿者,骨之余,髓之所养,故齿属肾,上龈属胃,下龈属太阳。凡动摇豁脱,或大痛,或不痛,或出血,或不出血,如欲脱之状,皆属肾病。其虽疳,龈肿溃烂,臭秽而不动者,皆属阳明,或兼诸经错杂之邪。


(《医贯》)若阳明膏粱之变,湿热上攻,则牙床不清而为肿为痛,或出血生虫,而黑烂脱落。


(玉纶)若肾虚作痛者,遇劳即发,午后更甚口渴面黑,倦怠遗精,此皆脾胃虚之证。


(《医贯》)外候精完则齿坚,肾衰则齿豁,虚热则齿动,髓溢则齿长。


(《入门》)肾虚牙痛其齿浮,血虚牙痛其齿痒,火热牙痛其齿燥,虫蚀牙痛其齿黑,风热牙痛其齿肿,湿热牙痛其齿木。


(《绳墨》)又有风热相搏,吸风即痛者;有寒气犯脑,头项连齿痛者;有痰气、热气、毒瓦斯注痛,咳嗽者;有血搏齿间,钻刺掣痛者。


(《正传》)湿热蕴积日久,则发为走马牙疳。


(《司命》)齿痛有恶寒恶热之不同。手阳明恶寒而喜热饮,足阳明恶热而喜冷冻饮料,故齿痛有恶寒热之不同。


(《正传》)恶寒饮者,外吸风寒所致,恶热饮者,内生风热使然。


(《汇补》)脉法尺脉虚,大者肾虚洪数者阴火,关脉浮弦者风热,洪滑者,痰火也。治法齿根宣露动摇者肾元虚也,治宜补肾。恶寒热而口臭者,阳明热也,治宜清胃。


(《医衡》)齿蚀宜清肠胃以治其本,擦牙诛虫以绝其标。


(李惺庵)走马牙疳急宜泻胃清火,敷牙疳之药。


(日胗)牙疳亦有急宜大剂滋阴温补者。(岫云)


用药加减法阳明病清胃散加干葛、石膏、芩、连、花粉、山栀。如胃火盛倍石膏。大肠实加大黄。挟痰加贝母。挟风加防风。酒毒倍干葛。虫蚀加槟榔。龈痒加白芷。龈烂加龙胆草。若劳倦而胃虚齿浮用补中益气汤。


肾虚用地黄汤加玄参、补骨脂。阳虚豁落加续断、枸杞、茴香。阴虚浮动加知、柏、生地、丹皮


生地骨碎补猪肾汤:生地30克,骨碎补15克,猪肾1个,加适量盐煎汤,吃猪肾饮汤,每日2次。


主治虚火牙痛型


临床表现牙齿隐痛或微痛,咬物时疼痛明显,午后疼痛较重,牙龈微红、牙根浮动,咽干,舌质红,脉细数。


在中医里牙痛可以分为4类:


风热牙痛:牙齿疼痛,遇热加重,遇冷减轻,牙银红肿,有发热、恶寒、头痛、口渴;


胃火牙痛:牙齿痛剧,牙龈红肿较甚,或出脓渗血,肿连腮颊,兼有头痛、口渴、口臭、便秘;


风寒牙痛:牙齿微痛,遇冷痛增,受热痛减,恶风冷,小便清长;


虚火牙痛:牙齿隐痛,牙龈微红,微肿,牙齿稀疏,浮动,午后痛剧,兼有头晕,目眩,耳鸣,腰酸。


牙痛中医辨证


1、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疗。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牙痛往往与外邪侵袭、炎症、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火与新热互结上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


损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医学论著: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齿痛的描述。其中“齿龋”一词就出自《素问·缪刺论》,指牙齿蛀空朽痛。


《三因方·齿病论治》、《圣惠方·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证备要》指出:“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也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烟酒无度、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的人更容易出现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的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病齿痛……皆久(灸)臂阳明温(脉)”。


《灵枢·杂病》篇,进而加以初步辨治:“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外科正宗》卷四曰:齿病者,有风,有火,亦有阳明湿热,俱能致之。风痛者,遇风发作浮肿,随后生痛。


3、牙痛的中医辨证:新病多属实,偏属于经;久病多属虚,偏属于脏!


(一)实火牙痛:因胃、肠火上蒸,风火邪毒侵袭,龋齿、牙损伤,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络,伤及牙体及龈肉引起。实火牙痛者多为阳盛体质,若治疗不彻底,常易反复发作。牙疼痛比较激烈,不敢吃热东西,牙龈红肿,脉比平时有力而且快(脉洪数)。


3.1、胃火牙痛:


胃火素盛,胃火上蒸,又嗜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辨证录》卷三曰:人有牙齿痛甚不可忍,涕泪俱出者,此乃脏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齿而作痛也。又说:人有牙疼日久,上下牙床尽腐烂者,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此乃胃火独盛,有升无降之故也。足阳明胃经循行上齿,胃火炽盛,循经上蒸齿龈,"人身之火,惟胃最烈",火既升于齿牙,故牙齿痛,牙龈红肿较甚。火盛伤脉络则渗血,伤肌膜则化腐成脓。若火热结聚不散,则肿连腮颊;邪热上扰则头痛;热伤津液,故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口有臭气,舌苔黄厚,脉洪数均为胃腑热盛之象。


【诊断要点】指上牙(火牙)痛,疼痛比较剧烈,呈持续性锐痛,牙齿明显叩痛,松动浮起感,甚至一般消炎药、止痛片都控制不了。牙龈红肿或出脓血,肿连腮颊,有时咀嚼、张口困难,头痛,得冷痛减;口渴口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睡中磨牙切齿。多见于冠周炎、化脓性根尖周炎。清胃泻火、凉血止痛。要戒烟酒和辛辣的食物,最好配合吃一点牛黄上清丸或三黄片。


按摩穴位:内庭、颊车、手三里、二间。


3.2、肠火牙痛:


肠火牙痛就是下牙痛,是大肠有实火造成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是“儒上齿中”。症状与胃火牙痛差不多。


合谷、曲池、手三里,从下到上依次进行按揉,每穴2分钟。


3.3、风热侵袭:


【诊断要点】牙痛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风热为阳邪。热痛,得冷痛减,遇风、热痛加重,牙龈肿胀;形寒身热,口渴;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寒则热之,湿则利之,调和营卫,扶正固本”。是一种属于身体其他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疾病)病变引起的并发症性质的牙疼,是最痛的一种牙疼(急性牙龈炎同时引发的急性牙髓炎或急性根尖周炎):牙龈红肿、淋巴肿痛、牙根钻心的疼、牙齿碰不得,脸面肿胀,远远超过龋齿和牙周炎引起的牙疼,一般伴有舌苔黄厚、口苦、发烧、便秘或大便不畅等全身症状。牙痛阵作,遇风即发,受热加重,甚则齿痛连及头部面部;或伴有牙龈肿胀,患处红、肿、热、痛,得凉痛减;或伴有口渴喜凉饮,便干溲黄,舌红或舍尖红,苔薄黄或苔白少津,脉浮数或脉弦。多见于急性牙髓炎与根尖周炎初期。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方】风池、外关


风冷牙痛:


牙痛呈阵发性,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寒痛,遇热痛减,牙龈肿或不肿,全身可伴有恶风寒、无汗、头痛、鼻塞声重、舌淡苔白等症状。主要见于阳虚体质的牙周病患者。疏风、散寒、止痛。


3.4、过敏性牙痛:牙本质小管,管内有神经纤维,当牙本质暴露后,能感受外界冷、热、酸、甜等刺激,而引起疼痛,多属过敏性牙痛。


3.5、龋齿、牙损伤。


(二)虚火牙痛:肝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牙失荣养所致。微痛微肿、隐隐作痛,持续时间长,脉比平时细而快(脉跳的宽度变窄)。


3.6、虚火牙痛:


牙齿显长、浮动、摇动、脱落;牙龈微红肿;牙隐痛;腰酸头晕。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多属肝肾两亏,牙齿得不到足够的滋养,阴虚导致阳亢,出现虚火上炎,灼烁牙龈,骨髓空虚,牙失荣养,致牙齿浮动而痛。《辨证录》卷三说:人有牙齿疼痛,至夜而甚,呻吟不卧者,以肾火上冲之故也,然肾火上


冲,非实火也。


【诊断要点】肾虚牙痛,疼不明显,时间较长,牙隐痛,时作时止,午后疼痛加重(午后阳明经气旺盛,更助虚火上炎)。日轻夜重,牙龈无红肿现象,微红、微肿,龈肉萎缩,牙齿根部有松动的感觉,咬物无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舌嫩红少苔,口干不欲饮,脉细数。


按摩:合谷、手三里、太溪、照海、悬钟


多见于老人慢性牙周病。滋阴益肾、降火止痛。再配合吃点六味地黄丸。若睡觉时有盗汗,或感觉燥热、睡不踏实,可吃知柏地黄丸。平时可泡枸杞茶喝,或熬枸杞、山药粥喝。


3.7、肝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痛,情绪波动时发作或加重,全身常伴有口苦、目赤、耳鸣、胁痛、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状。清泻肝胆、疏肝止痛。冷热皆痛。


4、中医辨证看齿龈


4.1牙齿与脏腑对应关系:


牙齿对应肾脏,牙龈对应胃肠。上牙龈对应胃经、下牙龈对应肠经,犬齿属肾经,臼齿属脾胃经。


4.2牙痛与五脏六腑之火对应关系:


上四门牙为心火,下四门牙为肾火,右上齿为胃、肠火、右下齿为肺火,左上齿为胆火、左下齿为肝火。


4.3辨验齿龈


牙齿稀疏或齿根外露,可能肾气亏。


牙龈出血,肠胃消化不好。


牙齿松动,骨质疏松的标志之一。


牙龈红肿,胃炎或疲劳。


穴位治疗


1.按揉下关穴(位于面部两侧,大致在耳垂与鼻尖连线的中点,合嘴时有孔,张嘴即闭)用中指指面按揉100次,要求有明显的酸胀感。


2.按揉颊车穴;(位于咀嚼时鼓起的咬肌最高点)用中指指面按揉100次,手法宜稍重,有明显酸胀感为佳。


3.按揉合谷穴(位于双手虎口,食指与拇指之间,第二掌骨中点)先用一手拇指指端用力掐此穴1分钟,再按揉10次,反复操作5遍以上,手法力量稍重,以酸胀痛感明显为佳。


牙痛穴:在手掌面,中指与无名指缝至掌横纹1/2处,即第三、四掌骨小头近侧端之间取穴。


方法:患侧按摩,即左侧牙痛,按左侧牙痛穴,右侧牙痛,按摩右侧牙痛穴。拇指尖和食指相对持续用力,掐患侧牙痛穴,力度由轻至重,至牙痛消失后按揉该穴。


牙痛穴是近年来发现治疗牙痛的新穴,位于手掌面上手厥阴与手少阴二经之间,近于手厥阴心包经之劳宫穴,能清泻中焦胃经之火,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太阳穴:目外眦与眉梢之间向外一寸的凹陷处取穴。


方法:单侧牙痛取患侧,双侧牙痛取双侧。拇指指腹按揉患侧太阳穴,产生酸、麻、胀感后,力度由轻至重,至牙痛消失。


太阳穴属经外奇穴,源于《备急千金方》,位于头颞部。头为诸阳之会,阳气充盛,本穴主治阳经实热之症,如头痛、牙痛等症。力度由轻至重按揉太阳穴,经气通达太阳、阳明二经,故可疏导二经经气,清泻二经邪热,通调气血,止痛消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