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结构售后技术支持部 刚度比计算,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设计人员绕不开的话题,下面的八问八答,我们将结合PKPM-SATWE软件向大家做一个简明且完整的说明。 第 1 问 规范中涉及层刚度的条款有哪些? 《高规》第3.5.2条、第5.3.7条、第10.2.3条及附录E,《抗规》第6.1.14-2条、第3.4.3条,《高钢规》第3.3.10条 第 2 问 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剪切刚度、剪弯刚度、楼层剪力/ 层间位移三种算法。 第 3 问 按刚度比如何判断薄弱层? 以PKPM-SATWE(V4.3.4版)软件为例,“前处理-调整信息2”中,按刚度比判断薄弱层的方式提供了4种方式,具体见下图: 当选择“按抗规和高规从严判断”时,程序根据《高规》第3.5.2条和《抗规》第3.4.3条,采用楼层剪力/ 层间位移算法,同时且分别输出对应的刚度比,如果不满足要求,程序判断为薄弱层,并按“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自动对地震内力进行放大。 下图是非框架结构输出的刚度比结果示意图。Ratx1/Raty1是根据《抗规》第3.4.3条、《高规》第3.5.2-1条计算,已经除以了规范限值的结果,设计人员只需与1作比较,判断是否满足要求;Ratx2/Raty2是根据《高规》第3.5.2-2条计算,Ratx2_min是控制限值,结果与Ratx2_min进行比较。程序仅当嵌固端所在层号为1时,才会按照《高规》要求取限值为1.5。 同理,当选择“仅按抗规判断”时,结果输出Ratx1/Raty1部分;当选择“仅按高规判断”时,若为框架结构,结果输出Ratx1/Raty1部分;若为非框架结构,结果输出Ratx2/Raty2部分。 第 4 问 如何判断嵌固层? 根据《高规》第5.3.7条、《抗规》第6.1.14-2条要求,采用剪切刚度计算楼层侧向刚度,通过 “新版文本查看-楼层侧向剪切刚度”查看计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果地下室顶板可以满足嵌固要求,需将“嵌固端所在层号”按“地下室层数+1”的原则填写,以保证后续的准确计算。“嵌固端所在层号”这个参数不同于力学概念中的嵌固端,是与计算调整相关的一项参数,涉及《抗规》第6.1.14条、《高规》第12.2.1条梁配筋柱内力的调整、《抗规》第6.2.3条/第6.2.10-3条柱内力放大、《高规》第3.5.2-2条刚度比限值的取值、底部加强区下延等几方面的调整。 第 5 问 转换结构的刚度比如何控制? 转换结构其结构布置应尽量避免发生明显的刚度突变,防止产生软弱层,故在设计中对带转换的高层建筑沿竖向侧向刚度作严格控制。对于这部分的分析,分为转换层设置在地上1、2层和高位转换两种情况。 当 “转换层所在层号减去地下室层数”为1或2层的时候,按照剪切刚度计算等效侧向刚度,可通过[转换层下部与上部结构的刚度比]查看结果,这里面直接给出了结论,抗震设计Υe1按0.5,非抗震设计Υe1按0.4控制,比较直观,如下图所示。 当然,也可以查看[楼层侧向剪切刚度],需要说明的是,此处输出的是本层与下一层的剪切刚度比,而上述文本是转换层与相邻上一层的刚度比,二者是倒数关系。 当“转换层所在层号减去地下室层号”大于2,即高位转换时,需要根据《高规》附录E.0.2、E.0.3条控制刚度比。设计人员可以在[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中查看附录E.0.2的结果,只是这里程序输出的是本层与下一层的侧向刚度比,《高规》中的描述是“转换层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0.6”,并且这里未直接给出结论性语句,需要人工换算判断; 以下图某高位转换工程为例,转换层位于地上6层,点击[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刚度]结果,手工找到第7层,可知该层与下一转换层侧向刚度比1.22/1.31,即满足附录E.0.2要求。 [转换层下部与上部结构的刚度比]中输出附录E.0.3的结果,此处有明确结论性语句,用蓝色字体标识。 第 6 问 PKPM对于剪弯刚度是如何计算的? 高位转换结构,软件对于剪弯刚度提供两种算法: 第1种:“传统方法”是刚度串联模型,即先将上部或下部结构各层的侧向刚度求倒数再求和,然后再求倒数得到上部或下部结构的刚度,从而得到上部或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 第2种:“采用高规附录E.0.3方法”程序自动分别建立转换层上下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在层顶施加单位力计算上下部结构的顶点位移,进而获得上下部结构的刚度和刚度比。 第 7 问 可否考虑上海地区相关设计规程薄弱层判断的规定? 可以。工程如需考虑上海市《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相关规定,则可按下图方式进行参数定义,计算时程序将采用等效剪切刚度计算侧向刚度判断薄弱层。 第 8 问 剪切刚度的优化计算有哪些? 【高级参数】中勾选“剪切刚度计算时考虑柱刚域影响”,即剪切刚度计算取柱净高,结果更加准确,使用此选项时,需在【设计参数】中勾选考虑柱刚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