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多么豪放的诗歌!多么富有哲思的句子!这两句诗道尽了人世间真挚而难得的友情,因而流传千年,在唐诗的星空熠熠生辉!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新唐书》说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王勃很小的时候就才名外漏,光芒四射,就是你眼中邻居家的孩子! 时任唐高宗的刑部尚书刘祥道(后来当了宰相)奉旨巡视关内,考察吏治民风。王勃拿起笔,毫不犹豫地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一般天才都是这样自信满满! 果然,刘祥道读了信以后,非常赏识,就上表朝廷,强烈推荐王勃。高宗皇帝马上召见,当面考察,王勃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没有一丁点儿紧张,心理素质可见一斑! 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相当于从七品,现在的副县长),他的才名很快传遍了整个长安城,少年得志啊。 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有时一不小心会把人捉弄死。 毛主席说王勃:“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 王勃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沛王(章怀太子李贤)到处招揽人才,把王勃请到自己府中,任著作郎,专门为他编书写文章。 当时皇室之间没事喜欢斗鸡,沛王和英王(唐中宗李显)经常在一起斗鸡,本来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娱乐项目,王勃没事可干,觉着好玩,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 这下惹祸了,高宗大怒,认为王勃挑拨皇子之间的矛盾,把他逐出了沛王府! 王勃傻了,这下玩大了,名气也坏了,京城也呆不住了,带着郁闷的心情离开了京城,四处飘荡。 飘来飘去,到了虢州(在今天河南西部一带),他听说那里多产草药,突然异想天开,想研究药学,求人给他弄了个小小参军当。 因为太有才,又不知隐藏锋芒,弄得周围的人都对他恨的牙齿痒痒。 这个时候,有个官奴曹达犯了罪,跑到王勃住的地方去,王勃不知轻重,把这个人藏了起来。 官府到处搜索曹达,形势非常严峻! 王勃想了很久,放出来吧,不行,曹达万一把他出卖了怎么办?继续藏吧,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 干脆,心一横!干掉曹达,杀人灭口,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结果,杀人的事情被发现了。 王勃被判死罪。周围的人都快笑醒了,哼!自作自受。 还在羁押的时候,遇到朝廷大赦,王勃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但他害得他父亲受到了牵连,从一个司功参军被贬到交趾(在今越南某地)。 王勃去看望他的父亲,在路过江西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公修建好了滕王阁,大宴宾客,都督听说了王勃的才气,便请他也参加。 古人的宴会可不仅仅是吃饭,吃饭之前总要舞文弄墨一番。 都督宴请大家的目的其实并不单纯,他是想让他的女婿出风头。 他悄悄让女婿早就准备好文章,这点其实众人也心知肚明。都督假意说,大家分别为新修好的滕王阁做一篇序文吧,于是众人唯唯,都推辞不写。 只有王勃这个傻帽,毫不犹豫地拿起笔来挥毫泼墨。 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是这样写的:“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唐摭言》毕竟是笔记小说,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其实已经远不止十四,但阎公的反应却表达出了人们对这个天才诗人的崇拜之情。 写完之后,去交趾他父亲那里玩了一段时间,玩腻了,乘船返回,突遇海浪,王勃落水,惊悸而死。 大概27岁左右走完了一生,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南宋计有功编的《唐诗记事》记载了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的一段话:“勃等虽有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者,炯颇沈静,应至令长;馀皆不得其死。”意思是初唐四杰,只有杨炯能长寿,其余都不得好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