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足以名垂文坛。后人杜甫王安石,以及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皆称许此篇。 还有别具一格的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深共情、共勉着无数远隔千山万水的异乡朋友。 ![]() 《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道出了王勃在写作上才思敏捷的特点。 公元664年,王勃少年得志。官员刘祥道奉旨巡行关内之时,王勃毛遂自荐,写信给刘祥道展示自己的才学。经刘祥道的引荐,唐高宗召见王勃,王勃的才气感染了唐高宗。王勃未及弱冠,就被授予朝散郎。 应是心思单纯,年少轻狂,文章常常表现太过出色,已经招致同僚嫉妒。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的是,一篇写游戏的斗鸡文。 王勃是高宗和武则天11岁儿子李贤的老师。李贤和英王李哲两兄弟在嬉戏时,玩起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斗鸡,于是王勃为李贤写了一篇“讨伐”文——《檄英王鸡》横空出世。此文传到高宗耳里,高宗认为他挑拨离间,遂革了王勃的官职。好朋友杨炯惺惺相惜,杨炯也是一个少年成才的诗人,在听闻王勃遭遇后,邀他来四川。公元669年,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开始了近三年的蜀中旅程。 昨夜的星辰,今日的生活,蜀中的山川,朋友的酬唱,这些都为后来《滕王阁序》的浩气文风埋下了伏笔。在蜀期间,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王勃都称病辞谢。 公元672年,王勃返回长安,但他耻以文才受召,他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王勃恃才傲物,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但也有另外一说,久久以来王勃招嫉,是被小人设计陷害。 处刑是斩首,后又巧遇大赦,鬼门关逃过了一劫。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被贬为交趾(今越南)令。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落成,重阳节时,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虽也在列,但其实都督的女婿展示备好的序文已是计划之内的事。众人皆知内幕而佯装不写。但王勃才二十一岁,一个晚辈,他没有推辞,顷刻而就,文不加点。这又是王勃真性情的写照了。 一篇骈文开创一个时代的骈文风格。 《滕王阁序》这篇骈文究竟有多神? 全文洋洋洒洒773字,运用了20多个典故,创造了30个成语,不是为了用典而用典,而是用了典故增添富丽典雅。《滕王阁序》具有开创唐代文学先河的历史意义。 具体来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自己因文章被高宗逐出京城的坎坷遭遇。“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积极进取的决心…… 面对挫折,王勃虽有愤懑,但只是一笔典故带过,实则一种对自己个性的反思,而后着笔力写志在未来的浩气,实则是一种坚定的自信。 尚且不说这是现场发挥的,在写完一篇长文之后,才写的这篇序。沿用六朝文体,却摆脱了“底色悲观”的窠臼,也不掉背诵典故的书袋子里。 六朝的赋,走糜颓风,但王勃不颓废。甚至开头是辞采飞扬的,本来也是,毕竟在一场喜宴当中: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