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洛阳文峰塔:一座兴文运、昌文明之塔

 zzm1008图书馆 2019-05-07

一行人相约来到洛邑古城,恰逢高爽的清秋。远远地,便望见晴空之下,一座古塔高耸入云,巍峨壮观,那便是文峰塔。此刻,洒落大地的阳光,正为文峰塔披上炫目的光彩,广场上,游客的脸上洋溢着花朵般的微笑,或低语交谈,或合照留影。新修葺的以文峰塔为中心的洛邑古城,恢复了明清时期的景观,如今已成为老城一道亮丽的风景。漫步湖边,垂柳依依,湖水清澈,小桥流水,宛若中国山水画的浓墨淡烟。一排排仿古建筑古色古香,尽收眼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汇,让人骤感时空轮回。

文峰塔 马立 摄

建造文峰塔是为了兴文运、昌科举。中国人兴文重教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一个地方,期冀文运昌盛;一个人,一个家庭,盼望科考顺利。因此在中国,人们既崇孔子,也拜文昌。文昌,是中国古人智慧天空中的星宿。于是文峰塔作为风水塔,遍地开花,现身各地,成为中国文化和建筑史上一道独特景观。

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尚文化的王朝。眼前这座文峰塔,便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明清时,塔的附近还有一潭美丽的湖水和一座庙宇。该湖泊,据传是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文昌帝君常在此研墨所致,因此当地的文人们称该水池为水墨池。塔、湖、庙在此交相辉映,形成了当时河南府城内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旧时,此地的房屋多为比较低矮的平房和砖瓦房,而文峰塔在当时称得上地标性建筑。人们登临文峰塔,遥望河洛大地的壮丽景色,多有“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感慨。

中国历来崇尚兴文重教、耕读传家,也为读书求知定下了不同的目标,既有“明心见性”,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倡导,这与科举制度高度吻合。人们理想的实现先要按照自下而上的考试,方能出人头地,取得功名。如今科举制度已废除一百多年,但普通人改变命运仍要靠教育。成功,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更多学子有关前程的拓展,对一个人来说考试的重要性更显而易见。因此,主管文运的文昌帝君自然就得到更多的尊崇。文峰塔,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在当时,得到了执政者和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可。毋庸置疑,文峰塔是一座承载了洛阳文化传承和历史沧桑的丰碑。

文峰塔 马立 摄

文峰塔,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米。整体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基座用方形青石所砌,从第一层至第九层,逐层递缩。一至八层向北各开一弧形拱门,可向外张望。门上皆有题额;第九层则四面各开一弧形拱门。如今,塔刹已被毁,一层拱门两侧原嵌有对联一副,字迹漫漶不清,难以辨认。

文峰塔承继了唐宋以来各种砖塔结构形式的优点。塔身外壁用砖砌筑,塔的中央又砌筑一个砖塔心,每层之间建有木质楼板和木质楼梯,可盘旋而上。塔内第一层供有文昌,第二层供有魁星。文昌,又称文昌帝君、文曲星,是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旧时多为读书人所崇祀。魁星,即“奎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有“魁星点状元”之说。古人建造此塔“祈福赐恩,益国安民”,祈盼洛阳文运昌盛,人才辈出。

千百年来,文峰塔阅尽了人间沧桑,点亮了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如今它依然守望在这里,虽然它早已失去了人们的些许依赖,但作为文明的象征,它仍然有着让人仰望的高度。

(原载于《河南日报》2017年10月12日18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