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楼上风云通北斗——文峰塔(省保档案/河南篇)

 无愧我心 2022-02-20

楼上风云通北斗——文峰塔(省保档案/河南篇)

“洛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丈七八。”进入洛邑古城,便可以看到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屹立在金元洛阳城遗址之西侧,塔尖直指蓝天,说它高耸入云也不算过,当然离天只有丈七八纯粹是夸张。

好多地方的塔一般都建在山岭、山脊,而洛阳这文峰塔为何偏建在老城东南偶的最低处?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是在北宋年间,洛阳衙门里来了位白发长者,对留守官说洛阳城西北高隆、东南低洼,气势不平,不利于聚气,难保长久平安。留守官问为何解决这个问题?长者提议在洛阳城东南角建一座高塔,让塔顶与城内最高的西北角相平,便能调和风水,填补缺陷。这留守官觉得长者的话很有道理,便征调劳伇、物资,在东南护城河旁建起了这座塔。

塔修成后,在塔的第一层供奉文昌星,文昌又称文昌帝君、文曲星,在古代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故旧时多为读书人所崇祀。第二层供奉魁星,魁星即奎星,原是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有“魁星点状元”之说。当时修建这塔既是为了调和风水,也有“祈福赐恩”、“益国安民”之意。祈求洛阳文化繁荣、多出人才,故取名为“文峰塔”。

数百年后,也就是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农军攻克洛阳,到处搜寻福王父子的下落,农军来到文峰塔下,守军拒不投降,退入塔中将塔询问两屋门洞封死,在塔内据高死守。导致李自成怀疑福王可能藏在塔里,于是调集数百门兵弁将塔包围,并用红夷大炮轮番轰炸文峰塔,硬生生将一座古塔化为废墟。

现在看到的文峰塔是清顺治年间在原墟上重建的,九层四方形,高约3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约七米见方,逐层递缩。底层至八层只在面北方开一弧形拱门,顶层四面开门。九层的拱门上均有砖雕匾额,下面几层字迹依稀可辨,到了上面几层即使用相机放大都难以辨认。据资料介绍一层门额“文奎赐第”,有祈求文星、奎星赐予次第的意思。二层门额“二矅平临”,即日、月照临之意。三层门额“三台迎梭”,三台即古代所指灵台、时台、囿台。四层门额“四辅交紫”,有说四辅是围绕辅佐北极星的四星,有说四辅是指东南西北。五层门额“五纬珠联”,五纬即金、木、水、火、土。六层门额“六甲惯通”,天干地支相配里有甲子、甲丑、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合称六甲。七层门额“七星淼映”,有说是指北斗七星,有说东西南北各有七星,有说是指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星。八层门额“八表同瞻”,八表,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又说是八个方向,比喻不同的角度。九层门额“九宝之上”,九宝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底层拱门对联:“楼上风云通北斗;楹苑桃李接东壁。”顶层拱门对联:“司禄掌文关斗首;账星分野应天心。”

据介绍清时修建文峰塔,总结了唐宋以来各种砖塔结构形式的优点。塔身外壁用砖砌筑,塔的中央又砌筑了一个砖塔心。每层之间建有木质楼板和木质楼梯,可盘旋而上。旧时人们可沿楼梯登临塔顶,纵目饱览河洛大地的壮丽景色,当然也会有“危楼高百尺,上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感叹。现在为了保护文物,当然也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已经把底层拱门封起来啦。

当年洛邑古城标志性建筑文峰塔如今四周高楼林立,站在塔下根本没有那种离天只有丈七八的豪迈感觉,说得不好听就像工厂里的一堵烟囱或水塔。好就好在复建的洛邑古城陪衬下,每当夜幕降临,塔下人群如潮,正如塔身霓虹广告所云“古都夜八点,越夜越精彩。”

文峰塔这座洛阳市区唯一的古塔2006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附:旅游信息

交通方便,景区南广场右侧有“九都东路柳林街口西”公交站,多路公交车在此停靠。

附近景点,东侧不远便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金元洛阳故城”;北门不远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府文庙”(目前未开放);东侧新街对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泽会馆”,还有洛阳民俗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